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我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4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
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提升和规整水电气热信等各类管线15万公里,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
与新建住宅区不同,老旧小区的改造存在一些难点。一是业主利益难协调。有时难免陷入“一人反对,全员搁置”的困境。二是改造标准不完善。技术规程与标准的缺失,导致基层部门审批依据不充分、审批标准不清晰、审批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三是运营不确定性大。前期改造投入高,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形成完善的资金链循环。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探索出有益经验。比如:大片区统筹平衡,把一个或多个老旧小区与相邻的旧城区、旧厂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和既有建筑功能转换等项目捆绑统筹,生成老旧片区改造项目,做到项目内部统筹搭配,实现自我平衡;或者跨片区组合平衡,将拟改造的老旧小区与其不相邻的城市建设或改造项目组合,以项目收益弥补老旧小区改造支出,实现资金平衡;或本小区运营增收平衡改造成本,由社会资本先期投入资金,挖掘小区可利用空间,引入居民所需的便民服务业态,通过后续物业服务和使用者付费、空间租金收入,以及可落地的养老、托幼、健康等产业收入,实现一定期限内的投资回报平衡。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政府多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利用法治和财政支持相结合的手段,调动民间改造的积极性。比如日本颁布《住宅区改造法》《老年人住宅法》等一系列法规,指导旧住宅区的更新和再开发进程。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出台法律明确规定旧住宅区、危险建筑物的区分和界定标准,以立法形式保障住宅和公共建筑物进行有计划的定期检修。我国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正在推进中,国外老旧小区改造和后期运行维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改造老旧小区的民生意义是全方位的:通过更新提升小区基础设施,可以极大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通过打造15分钟生活圈,增建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社区综合服务、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家政保洁、便民市场、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通过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共同维护改造成果。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必将助力老旧小区居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