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长江口的薄雾尚未散去,新河镇“瀛洲宴”的后厨已升腾起袅袅炊烟。上海市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崇明羊肉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军手持铜勺,在特制铜锅前细细撇去浮沫——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三十载。作为崇明羊肉传统烹饪技艺第三代传人,王金军以铜锅为笔、羊肉为墨,在时光长卷中书写着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篇章。“火候差一分,味道少三成。”凌晨五点,王金军的声音混着柴火噼啪声在厨房回荡。他独创的“铜锅陈皮羊肉”需经五道严苛工序:精选两到三岁优质崇明白山羊,配比12味草本香料,铜器导热锁住肉质纤维,文火慢炖四小时至骨酥肉糯,最后撒入十年新会陈皮点睛。这道承载三代匠心的非遗美食,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养生理念完美融合,年销量超10万锅。
轻抚祖传铜锅内壁厚重的岁月包浆,王金军说道:“铜器导热均匀,能激发羊肉深层鲜香;陈皮化解油腻,赋予清新回甘。”这份对器具与食材的极致考究,让“瀛洲宴”不仅登上《寻味上海》荧屏,更成为长三角食客驱车百公里也要打卡的“舌尖打卡地”。
餐厅荣誉墙上,“崇明羊肉传统烹饪技艺传承保护基地”牌匾与“长三角地标美食”证书交相辉映,王金军却始终清醒:“非遗不能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必须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食客扫码即可追溯羊肉从牧场到餐桌的全流程,这种模式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活力。如今,真空包装产品线上月销破万单,年轻消费群体占比提升至65%。
“每代匠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战场不仅在灶台,更在文化传承中。”暮色中,王金军搅动铜锅升腾的热气,宛如勾勒非遗传承的脉络。随着第八批学徒行叩师礼,崇明羊肉的滋味传奇正注入新鲜血液。今年10月,他将携特制微型铜锅赴法国参加世界非遗美食展演,让西方食客透过陈皮清香,读懂东方烹饪“和而不同”的哲学。
从长江口的农家灶台到巴黎的鎏金展厅,王金军用三十载坚守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既需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更要有走向世界的破局之勇。这锅沸腾的铜锅羊肉,正烹煮着中国文化自信的醇厚滋味。
崇明白山羊养殖历史逾600年,其肉质细腻、膻味轻浅,2017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铜器烹饪技艺始于清代,通过导热均匀特性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本味,2021年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