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苏州吴江东太湖生态园是一座城湖一体、水绿相依的大型生态休闲园,是整个吴江滨临东太湖地区的重要水岸系统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南京高淳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态特征,被誉为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在这一片自然景色中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成为太湖游览 胜地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安徽 被绿水青山围绕着的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徽杭古道在杭徽公路通车前是徽州人通往沪、杭的捷径,如今成为入门级户外徒步的 首选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雪后的黄山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景 美如画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浙江 从温婉的西湖到秀美的黄山,连接浙皖两省的“最美高铁”——杭黄高铁正驶过富春江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浙江乌镇乌村位于乌镇北侧,是一个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的江南村落,充满田园风光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宁波慈溪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咸水海滩湿地之一。它是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候鸟迁徙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有上百种、几十万只候鸟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杨洁
岁末年初,天地间一片清寒。
在这个雨水过于充足的冬天,本报“长三角 新奋进”特别报道组从上海出发,开启了苏浙皖之行。沿途,山峦缭绕白雾,湖面腾起水烟,田野覆上薄纱。虽不是观景的最好时节,但江南水乡、江北山峦的素净眉眼,倒也别具风情。
坐拥通江达海的黄金区位,长三角一带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柱。而与此同时,这片土地也不忘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方式。
一江清水浩荡东流,蜿蜒出无数曲折支脉,浸润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长三角就被冠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名。千年前,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乘船自桐庐至富阳,赞美富春山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千年后,刚刚开通的杭黄高铁自富春江面飞驰而过,串联起水墨江南的诗情画意,浙皖的奇绝山水不负“最美”盛名,令人心驰神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资源”能够转换为“美丽经济”。且看安徽绩溪,森林覆盖率接近八成,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从南方荒岗到“皖南绿肺”,当地旅游综合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
再看江苏南京高淳,这里有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静谧闲适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逃离喧嚣,放松身心。当地负责人说,“慢下来既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对发展方式的自觉选择,更是时下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态度,不仅带来直接的生态效益,而且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守住绿水青山,这首美丽长三角的环保协奏曲,需要三省一市“四手联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调,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三省一市毗邻相依,同处蓝天下,共饮一江水,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政府协作已走过十多个年头,未来更将加强联动、协同创新。
一江两岸长三角,四地五色共流连。春风来前,不妨先跟着我们的镜头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