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救火站遗址记者胡晓芒摄
今年1月,黄浦区乔家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宣布启动,乔家路的居民将要和这片老城厢说再见。本月,作家倪祖敏的纪实作品《乔家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这片一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域,掩藏着上海原汁原味的老城厢历史,科学家徐光启、企业家陆伯鸿、革命先烈王孝和、报人邹韬奋、海派书画名家王一亭都曾是这里的居民。此地还诞生了上海美食老品牌乔家栅,甚至留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足迹。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基因的积淀,为城市留下百年传奇。
小南门地铁站出口抬眼可见小南门火警钟楼,这是上海老城厢市政步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1927年3月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就是以这里的钟声为信号的。
乔家路命名与乔氏相关。据考证,从1568年开始明代抗倭名将乔木从川沙迁至城内,在现在的乔家路273号修建了一座宅院“修仁堂”。人们将乔家聚居的地方称为乔家浜,1906年填浜建路命名为乔家路。狭小的乔家路原来是弹硌路,1958年因为积水问题改成了柏油路。
上世纪40年代杨树浦发电厂工人运动领导人王孝和烈士就住在乔家路东首的俞家弄71号内,这是一栋三层小楼,在门口隐约可见“颐寿堂”字样,已经刻蚀风化。
巡道街口的宜稼堂至今有190年历史,由海上望族郁松年建造。胡雪岩在此将女儿嫁给了郁松年的孙子郁荣培,左宗棠闻讯后来此宅道贺,一时轰动上海滩。九一八事变后,这里的三进大宅被切分成多户民居,邹韬奋夫妇为躲避国民党迫害曾隐居于此。
相对而言保存完好的是乔家路113号的日式小楼梓园,这里是豫园书画善会创始人、海派绘画的领袖王一亭故居。门洞上方的石鼓文字体“梓园”两字,据传为好友吴昌硕所书。爱因斯坦夫妇曾受邀来梓园用膳。
乔家路234号-244号是“徐光启故居”,俗称九间楼,为明代崇祯年间建造,距今有500多年了。1562年徐光启诞生于此宅内,原来是三进大宅,徐氏住在最后一进。上下各有九间,所以称为九间楼。如今古井被填,白色高大的照壁墙已毁,但是深藏在内的建筑结构如梁柱、斗拱等都还是明代旧物,有较完整的雕工可以鉴别。
俞家弄193号内的陆敬德堂里,曾居住着两位爱国人士陆伯鸿与关炯之。上海的爱国华商领袖与工商巨子陆伯鸿,为上海城市建设打下基础,比如创设华商电灯公司,后来改为了上海南市发电厂(现为
PSA当代艺术博物馆)。1912年又造了上海华界的第一辆有轨电车,车头是绿白红三色谐音“陆伯鸿”。八一三淞沪抗战,他凿沉自家轮船于长江中阻挡日军西进。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谳员关炯之1905年在审理“大闹会审公廨”案时不顾外国陪审员干涉,认定中国人无罪,名震上海。五卅惨案时他释放爱国学生,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而乔家路药局弄转角处是药王庙的遗址,俗称神农殿,建于乾隆年代,是上海中药同仁工会祭奠行业神明的庙宇,从清代开始为上海最早的慈善机构所在地。
已经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乔家栅食府,是从乔家栅凝和路口的栅栏门口发迹起家的。居民透露,十多年前还有“真正乔家栅”字样,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据统计,目前乔家路老城厢地区挂牌保护的历史遗迹有9处,已经损毁的有9处,还未被挂牌认定的有12处,包括王孝和烈士故居、陆伯鸿故居等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为倪祖敏的新书写了序言。他告诉记者,乔家路风貌保护街巷这块区域已经被纳入了上海市级风貌保护区(2005年公示),为保护建筑的“留改拆”提供了法律依据。他提醒,这一块地区是南市老城厢历史遗存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地段,是上海老城厢的核心风貌。“我期望能够留住老上海的乡愁,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