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岁岁平安(剪纸) 甜滋滋的绿 梅缘 煎个鸡蛋能开什么花儿? 三忆爸爸贺友直 静谧之美
第19版:夜光杯 2019-02-27

煎个鸡蛋能开什么花儿?

松 妈

松同学是个有相当强烈自主意见的小人儿,平时爸爸苦口婆心教导,最常听见的回复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按照你说的做?!”轻的时候皱眉,重的时候跺脚以示反抗。

爸爸找我苦笑吐槽,我也无言以对,只好宽慰:“7岁据说是第一个叛逆期,人家有自由意志也是好事啊。”其实7岁以后,估计还有18个叛逆期吧,但这种话我没敢告诉爸爸,免得每天哈雷彗星撞地球。

没有想到,某一天,我突然悟出来这件事的一种解决之道。寒假在家,松迷恋上了每天早餐吃一个煎荷包蛋。我煎荷包蛋经常糊锅,没法完整翻面,最后就把蛋白蛋黄铲作一堆交上去。娃提出抗议,我不以为意,一般都是以“哎呀,是妈妈技术不好,但这锅也不是不粘锅啊”为理由搪塞自己、安慰娃。反正也不影响食用。

某天突发上进心,在磕鸡蛋之前,跑去问了一下阿姨:阿姨,煎荷包蛋不糊锅,是要热锅冷油,还是热锅热油?

阿姨略加思索:锅要不冷不热,油也是,火开小一点。

我一边心里嘀咕“不冷不热,等于没说”,一边走回厨房,琢磨着开了温火,虔诚地倒了油,磕下鸡蛋,等待结果——那天的煎蛋堪称完美,表皮金黄,边缘酥脆,蛋黄略Q,形状完整。端上桌,娃惊奇地询问我突飞猛进的奥妙,我说:因为我问了阿姨秘诀呀。

第二天,我原样炮制,正巧油倒进去后,松找我说了几句话,大概油烧得火候过了,鸡蛋下去又糊锅了。后来端给娃一个糊糊蛋,一个完美蛋。

松:咦,今天两个鸡蛋,一个煎得好,一个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我灵机一动:因为我发现第一个煎糊了以后,第二个就调整了一下,把火开到最小,让油温冷一点再下锅。哎,对了,你有没有发现煎鸡蛋里面有很多道理啊?

松:嗯,比如如果发现自己的方法不对,就要及时调整。我:我昨天问了阿姨秘诀。松:要向会的人请教。

我:对,还有得不断练习,一次煎好不算啥,得经常练习变得很熟悉就不容易出错了。

最后我俩一起总结出来做事的三个tips:

1.要学习,不管向有经验的他人,还是翻书、网络查资料。2.要反复练习,一次会不叫“掌握”。3.要带着“脑子”做事,一边观察自己做事的过程,一边留心观察出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并进行及时调整。

过了几天,松在练习番茄炒蛋的时候,突然就掌握了“盛出来不洒”的方法,我问他为啥,他得意洋洋地说:那天我们不是讨论了吗?做事情要带着脑子观察和思考啊,我把手这样反一下,就好了。

我为松爸深吸一口气,这诀窍你爸早就教了你一百遍了,为啥之前都当耳边风?

仔细回想,大概有关煎鸡蛋的聊天打通了他的关节,因为抓住了生活中的可教时刻——“teachable moments”,也即孩子自己兴趣最浓厚、主动提出疑问的时刻。虽然其实也是家长或者老师的“刻意”,但比直接灌输道理,要更容易让孩子听进去。

可教时刻,可以说“可遇不可求”,也可以说“随时随地”,关键是家长要能抓住孩子的那个“点”,并且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或者帮助查资料。因为是孩子自发产生的好奇心,所以事半功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