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在珠峰大本营关机 出品方供图
张译(左)、桑珠(中)与吴京合影
仰望珠峰 孙佳音 摄
有一部电影,要讲述一个传奇的故事,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三名突击队员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1975年,“九勇士”再次成功登顶珠峰,他们把高3米、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的红色觇标牢固地竖立在珠峰顶上……
有一部电影,拥有豪华的主创阵容,徐克监制、李仁港导演、阿来编剧,主演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王景春、陈龙等等和友情客串成龙,不用列举他们各自的影视佳作和累累殊荣,只要熟知“战狼”系列、《红海行动》《流浪地球》……
有一部电影,以几乎不可能的速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剧本创作、场景搭建、演员甄选、多地拍摄,昨日更再次以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在珠峰大本营完成了最后一个镜头的实拍,出品方在关机仪式现场宣布,电影《攀登者》定档9月30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2时整
珠峰大本营关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伴着全场嘹亮的合唱,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迎着轻轻飞扬的雪花,枕着8844.43米的肃穆庄严的珠穆朗玛峰,电影《攀登者》关机定档仪式正式开始。导演李仁港因为连续拍摄81天,熬坏了身体,没能来到现场,但他说“我们赢了”。头发花白的监制徐克一路吸着氧气从拉萨到日喀则,再转战定日,然后跟着大部队一起抵达了大本营,他说:“不容易,但我们还是来到了,这说明再困难的事情,只要有自信去做的话,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徐克有些激动:“这里是我们土地,站在山上,我们的眼前是多么壮观的远景。”话音未落,现场掌声阵阵。
主演张译说:“昨天第一眼看到珠峰,我由衷地说了一句,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母亲,所以今天我们是来朝圣的,一起缅怀为攀登这座山逝去的先辈。”1975年胜利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桑珠专程来到现场,真情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艰险过程与史实,张译说:“作为一名攀登者,不仅要面对的是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狂风、雪崩等极端的自然环境与天险,更要面对心理与生理双重的严峻挑战,以超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一切险阻和困难,向攀登英雄们致敬。”
吴京来不及换去剧中的登山服,像是一个登山队长那样回忆起体验生活时关于攀登的点滴,更感慨实拍一次次给他震撼:“我们感受着艰苦、海拔、友情、风雪,但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电影的纯粹。作为电影人要把爱传递给大家。只有我们真真正正去感受电影,才能拍出世界级的中国电影。”
一小时前
最后一个镜头
昨天上午,湛蓝天空,白云轻柔,珠峰大本营几乎听不到风的声音,只剩下摄制组测光、走位和化妆的忙碌声影。11时整,“整装待发”一早上的张译和吴京与藏族演员拉旺罗布站到了镜头面前,也站到了威严的珠穆朗玛峰面前,开始了《攀登者》最后一个镜头拍摄。珠峰脚下,砂石滩上,头戴黑色帽子,帽子上卡着护目镜,身穿红色羽绒登山服的正是吴京,他腰间绑着当年攀爬珠峰时候用的“简陋”工具,身后背着17公斤的装备和麻绳,身前挂着一副红色的手套,手里还提着一把木柄的冰抓。吴京扮演的是1960年率队首次登顶成功的突击队队长方五洲(原型王富洲),站在他右边的是队员曲松林(原型屈银华,张译饰),身背的老旧木匣上写有“觇标”二字;左手边的是另一名共同登顶的藏族登山队员(原型贡布,拉旺罗布饰)。
一声“开拍”令下,三人站定,对着珠峰的方向长长仰望,又整齐地向左回转过半个身子,出神地回望了五秒,而后他们便迎着阳光,迎着珠峰北坡的方向走去……就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镜头,三位演员反反复复地走上了好几回,哪怕最后只是定格在一组背影。
为了更好塑造人物,更好地走进英雄内心,吴京和张译两人前一晚特地提前上山,与中国登山队队员一起吃住。在海拔5200米,他们住帐篷、睡睡袋,他们给自己扮演的英雄原型垒砌好墓堆、献上青稞酒,想在珠峰大本营给他们一个家。再往前数,两人4月19日还特地到位于拉萨的中国登山博物馆参观,当电影里出现过的帐篷、觇标、铝合金梯一件件出现在眼前,张译一次次拍照;而当桑珠给他们讲起1975年副政委牺牲的故事,哪怕事迹早已了然,甚至在电影里也已经演过,但吴京依旧红了眼睛。
10个月前
接下制作任务
在关机仪式举行前,出品人任仲伦说:“希望通过《攀登者》向珠峰致敬,向攀登珠峰的英雄致敬,也是对历史的致敬,对父辈奋斗的致敬。”据了解,电影《攀登者》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的正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方五洲和曲松林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两人在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带领井柏然、胡歌、陈龙所扮演的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影集团如何让年轻人真正了解这段攀登历史,又如何拍出一部扛鼎之作,困难不小,首要的困难就是剧本。于是,出品方想到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作家阿来。阿来不仅与上影集团合作过《西藏的天空》,之前就采访过1960年、1975年登顶的中国登山队员,对登山和人物都有很深的了解。阿来则说,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写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
出品方希望《攀登者》作为一部献礼片能写出人的情感,能“好看”。为了好看,上影在天津蓟县找到一个废弃矿区,搭起规模不下七八个摄影棚大小的“雪山”,甚至一比一建了一座珠峰脚下的“绒布寺”;为了好看,除了混搭演技与偶像的演员阵容,更在后期制作上邀来国际团队。影片监制徐克自信满满地表示:“会借助业内顶尖的视效手段,表现出世界第一高峰神圣、壮观与艰险的雪域奇观。”
接下任务后的第10个月,《攀登者》昨日在珠峰大本营顺利关机。迎接他们的是更为紧张的后期制作。我们期待《攀登者》在五个月后的国庆档,为全国观众展现中国登山者前赴后继不畏艰险的壮举和中国英雄的鲜活形象,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创作史上的一座“珠峰”。
特派记者 孙佳音
(本报西藏日喀则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