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
平素爱读闲书。既然读闲书,则不必像读学院派高头讲章般正襟危坐。可以放上几叠蜜饯,趴于桌上,随意翻上几页;可以斜靠于沙发,边品茗,边阅读。不过,最惬意的,莫过于夜阑人静,躺在床上,借着昏黄的灯光,手持一卷,领略作者之奇异思维,迥异谈吐,悲喜人生……读书,也读人。每每读完,仍意犹未尽,沉浸于作者所营造的王国之中,兴之所至,便于扉页留下或长或短的句子,算是留给自己的雪泥鸿爪。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万历十五年》将看似微不足道的寻常之事勾串于一体,为日后历史翻腾寻找诱因,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相继登场。他们无不励精图治、效命于国家社稷,却最终溃败,无力扭转大厦崩溃之命运。作者黄仁宇先生从1587这个“无关紧要”的年份切入,以“大历史”观,抽丝剥茧般梳理传统社会架构诸多问题,如过于强调礼仪而致法律松懈,机构效能低下等,读来令人深思。
《侠隐》(张北海著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7月)
《侠隐》虽围绕复仇展开,实则是一阕绵怀的挽歌,在作者笔下,无论是烟袋胡同、王驸马胡同、东四、哈德门、厂甸,还是涮肉、豌豆黄、炸酱面、炒肝儿……有关于北京的点点滴滴均跃然纸上。那些消逝了的东西仿佛又栩栩如生地矗立于眼前,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乡愁与旧韵。先前曾读过作者《一瓢纽约》,有关纽约的人与事同样活色生香。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令人久久无法忘怀,郑愁予曾如此描述张北海:“不饮酒则自由安在,又焉有文艺风流?”真是一语中的,生动传神。
《棚内棚外》(潘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读《棚内棚外》,勾起诸多回忆,作者为配音名家刘广宁哲嗣。他以亲身经历,以详尽史料,描写上海电影译制厂几代配音艺术家非凡人生。很难想象,邱岳峰、毕克、尚华等,遭遇如此人生苦难,却又能创造出如此高贵之声音。大学时代曾与毕克先生过从甚密。彼时,毕克先生痛失爱子,又遭肺气肿折磨,但只要一说起配音艺术,立刻精神陡增。毕克先生那时虽长年卧床,却仍在病床上给我写下不少人生感悟。尚华先生更是有缘与之为一部前苏联战争电影配音,我配一元帅,尚先生配一士兵,士兵台词冗长且拗口,但老先生做足功课,快而不乱,口型、气息与原片高度吻合。尚老晚年曾来信请求协助其孙辈入学之事,可惜爱莫能助,至今引为憾事;苏秀与赵慎之老师平时交流甚多,记得曾在大剧院为她俩主持观众见面会,两位白发老太太风趣的语言圈粉无数,原本预设十五分钟环节竟持续一小时,观众仍久久不愿散去。那晚演出结束后,赵慎之老师还随大家宵夜,直至凌晨。不想,两个多月后,老人便魂归道山,并将遗体捐给医学院,老太太心怀大爱,感天动地。外国电影配音辉煌期虽然短暂,却影响整整一代人。
《黄裳致李辉信札》(李辉编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7月)
读《黄裳致李辉信札》,如见故人。记忆中见遇黄裳先生三次。第一次是二十年前黄永玉先生来沪,借居于柳利清王丹凤陕南邨家中,去拜访永玉先生时,恰好遇到同住陕南邨的黄裳先生前来看望老友,两位老人所谈皆为年轻时旅居上海时的旧闻;第二次是《文汇报》“笔会”雅集,与黄裳先生仅打一照面;最后一次则是随一位从事古书版本研究的朋友去先生家作客,黄裳先生向来沉默寡言,不料,说起古书版本,竟滔滔不绝,只是他们所谈内容,基本不懂,更插不上话。后来也买过先生不少著作,很多也未读懂。黄裳先生高寿,直至晚年仍能作数千字长文,个性鲜明,作文如此,给朋友写信更无拘无束,直抒胸臆,从中可一窥其个性特质。
《世间的陀螺》(韩浩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韩浩月于其新著《世间的陀螺》扉页写下李白青年时代出蜀漫游所写诗句,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人生如同陀螺,为庸常生活所抽打,不停旋转,直至生命尽头。浩月以“陀螺”为意象,以朴素之文字,克制之语言,直面贫穷与苦难。其中不少场景,如:父亲喂其橘子,奶奶临终前紧握其手,还有执着守墓人三叔,期望将全家背负肩上之四叔……没有刻意渲染,没有故作姿态,读来却潸然泪下,不能自已!薄薄一册书,作者寄托对故乡之怀恋,亲人之遥想。人人均有故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精神之慰藉,力量之源泉,黑夜之光亮。身处世俗人间,个个都是陀螺,但只要心中拥有故乡,便可以微笑和困顿、挫折、苦难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