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但阅读并不仅仅在今天。书店的身影渐渐浓密,它们也在悄悄地改变,悄悄地分层。各种阅读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书店,越来越多的读书会使有着相同爱好的读书人相聚在一起,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每个人所读的书,塑造了每个人的面貌。
爱读书的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凝聚在读书会周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阅读社群。这些阅读力量,虽然小众,但犹如夜晚里的明灯,温暖着人们丰富或荒凉的内心。
读书会散布楼宇间
上海有上万个读书会散布在城市的楼宇间。
百年历史建筑里的思南读书会已经成为许多读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今晚的主题是“求知的路上启程,科学与孩子的成长”。五年来,思南读书会聚集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年龄的读者。很多次活动中,白发与黑发读者共处一室,共同聆听一位作者的倾谈,同时迸发出会心一笑。思南读书会策划者之一李伟长深切地感受到深度阅读正在被大众渴求,“碎片阅读和短信息流阅读唤起了人们的焦虑,阅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正在慢慢回到深度阅读。碎片阅读并不节约时间,耗费同等的时间,这激起了人的焦虑和不安。”更可贵的是,
在思南,传统文化和古典作品获得了更
多关注。这背后是人们对汉语之美的重新渴求。
在远离闹市中心的宝山区大场镇,有第一个坐落于文创园区内的青春读书会行知读书会。大场镇,曾经留下过陶行知的足迹,这个以教育先锋陶行知先生之名命名的读书会所散发出的热量,使人们每逢有活动便会跨越半个城市来此相聚。正如学者葛剑雄在行知读书会上所说的,“一个社会的文明不在于买多少书,而在于将读书作为追求、幸福的人占多少。”
由新华传媒主办的“上海·故事”读书会,本周六在福州路店开讲2019年第一期“知沪者说”。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每月固定举办的“上海·故事”读书会将让新老上海人从历史人文、市井生活、城市建筑等各个方面,了解一个更加立体化、富有包容性的城市。
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于今天至5月31日期间举办4场“海上博雅讲坛”,地点仍安排在福州路上的艺术书坊,论坛涵盖了篆刻欣赏、名家收藏、园艺品鉴等各个人文领域。
书香味浸润到社区
校园是知识的起点,学习的动力场,开放的大学校园,开放的校园书店,不仅仅成为师生们随时随地可以阅读栖息的空间,也为周围的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看书的地方,成为一个走入社区,进入城市毛细血管的阅读中心。
华东师大“24小时阅读空间”,坐落在丽娃河畔,与其探讨到底有多少深夜阅读的需求,不如说是树起了一个文化地标,“无论多晚,只要你需要一个静心阅读的空间,这里永远亮着一盏灯,有一张书桌、一杯热茶等着你。”阅读空间的运营人张海岚介绍。
同样,今天开幕的陇上书店(见上图 主办方供图)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主办,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路142号——华东理工大学的南大门西侧,集书店、咖啡店、阅读沙龙于一体。陇上书店一期于去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正式营业,一期营业面积188平方米,营业图书品种超5000种,以自然、科学、技术、社科、人文、历史、生活、文学经典、语言教育类图书为主要经营方向。今天开业的陇上书店二期文化空间紧邻一期,面积72平方米,呈方形。文化空间展示图书约2000册,配备两台75英寸宽屏高清显示屏及音响设备,可同时容纳70-80人开展活动,据华东理工大学方面介绍,这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空间、党建空间、街道邻里汇“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书店。让人们步行10分钟之内就能找到一家书店,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书香才能沁入人们心底,唤醒更多人阅读的初心。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