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新静安五年回眸喜看累累硕果 三大创新引领残疾人事业迈进新时代
第12/13版:专版 2019-05-15

新静安五年回眸喜看累累硕果 三大创新引领残疾人事业迈进新时代

2018年12月,静安区残联举行迎新春文艺展演

2017年5月19日中心城区首个“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基地”在静安揭牌

2016年吴建寅在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获金牌

2017年9月,中俄轮椅击剑国际友谊赛

2015年,上海市政府宣布原静安区和原闸北区“撤二建一”,“新静安”呱呱落地。五年光阴如梭,在岁月中留下深深印痕。如果拿人的一生来比喻,0-5岁恰是最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时光。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脱去稚气初露头角,每一天,都给人惊喜。

新静安的第一个五年,是满怀收获的五年。在新静安生活工作着的残疾人们,迎来最具获得感的五年。回眸过往,喜看累累硕果,新静安残疾人事业以三大创新引领全面发展,聚焦精准服务,深化群团改革,突出制度供给,推动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2019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静安残疾人与全社会一道,昂首阔步,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年和2018年分别超额完成静安区政府实事项目“为全区500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及“为全区600户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2017年,超额完成“在公建养老机构设置残疾人康复养护床位”任务;

2017年,提前超额完成“为300户有需求的重度视力残疾人家庭安装洁便器”静安区政府实事项目;

“十三五”期间,“对有需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住房分批实施无障碍改造1500户”的任务以及“在公建养老机构设置残疾人康复养护床位180张”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

建立上海中心城区首家“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基地”;

在全市率先建立“残疾人专项临时救助制度”;

成立全市唯一一个由残疾人专门协会注册的社团组织,通过造血机制探索残疾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新模式。

2015年“新静安”宣布成立。2016年3月,“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静安”横空出世。2016年9月,静安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召开。短短几年间,新静安残疾人事业的喜讯接二连三。

一桩桩成果的背后,是一张张残疾人的笑脸,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也是一个个残疾人工作者辛劳付出的汗水结晶。过去几年中,静安区残疾人事业以三大创新引领全面发展,聚焦精准服务,深化群团改革,突出制度供给,推动实现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2.0版“四位一体”福利保障体系牢牢托起残疾人圆梦静安

要做好残疾人工作,首先要了解残疾人最迫切的需要。静安区残疾人工作者深入走访,广泛开展大调研,真切了解全区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所思所想、所急所愁。

在“国际静安、圆梦福地”,静安区近3.8万名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虽然普遍较有保障,然而,在圆梦静安的道路上,仍需要持续推进保障体系建设。2017年,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四位一体的适度普惠型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基础上,静安区进一步构建2.0版的“四位一体”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

2.0版“四位一体”体系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将社会保险纳入社会福利中,新增“就业培训”内容,进一步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层次,实现民生之本,着力提高残疾人自身造血功能,逐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依托坐拥南京西路商圈等核心CBD这一资源禀赋,静安区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渠道,深挖潜力,用足优势,自去年起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帮扶残疾人就业项目”,安排168名残疾人就业,为应届毕业残疾人大学生提供就业帮扶与跟踪指导服务,开办各类培训班34个。2018年,静安区残疾人登记失业率大幅下降7成,凸显静安区在就业这一重点、难点工作上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和魄力。近日,静安区残联又与北京外企续签了三年的合作协议,将把残疾人输送到更多名牌企业中,让企业与残疾人获得双赢。

同时,静安区广泛开展普及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居家增收型非遗竹编技艺培训已开设四期,涌现出一批以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银奖获得者徐翠艳为代表的优秀学员。2018年,静安区在彭浦镇成立残疾人技能实训基地,依托社会组织,深入开展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咖啡及西点培训,培育就业创业的“圆梦”种子,也让广大静安残疾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增强残疾人自我“造血”能力的同时,静安区高度重视用制度建设来托起残疾人的基本保障,让残疾人生活在静安,无忧在静安。

2017年,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残疾人专项临时救助制度”,为残疾人解决一些临时性突发性困难,迄今已开展临时救助累计5962人次,发放帮困金累计457.37万元。这一制度与以往的扶贫帮困模式相比,更注重顶层设计,明晰救助流程和权力约束,对于金额较高的补贴个例,要求由议事机构和评估小组“一事一议”,科学决策,集体打分,格外强调公正性和合理性。目前,“残疾人专项临时救助制度”已在静安区以外复制推广,将为更多残疾人带来更多福音。

在按照全市要求继续落实好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和“交通补贴”政策的同时,静安区率先通过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法,为全区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健康保险和残疾人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在2.0版“四位一体”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中,静安区的残疾人慈善事业也具有鲜明特色。在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各区级办事处中,静安区是其中唯一开展实体化运作的一个,配有专职秘书长,不仅接受社会捐赠,还积极依托区残联和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助残服务项目工作,成为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等多项工作的有益补充,积极开展针对残疾人的“白内障复明”、残疾儿童助学、高位截瘫残疾人康复、欧莱雅“自闭症儿童”专项资金定向扶持等多个项目。

静安区还积极支持培育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成长,以上海聚善助残公益发展中心为代表的善淘品牌,除在网上开设在线慈善超市以外,还在全市开设10余家慈善超市品牌店,年义卖金额逾500万元。

深入实施精准康复服务

中心城区首建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养护基地”

早在2014年,静安区就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在公建养老机构设置残疾人康复养护床位的设想,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在残疾人康复养护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形成适合残疾人的医养结合的康复养护模式,并结合区情实际,试点组织实施。2017年5月,上海中心城区首家“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基地”在静安区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揭牌。截至2018年底,静安区已先后在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乐宁老年福利院及和养临汾养护院设置残疾人康复养护床位188张,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在公建养老机构设置残疾人康复养护床位180张”的任务。

在着力抓好残疾人养老床位硬件设置的同时,静安区跨前一步,积极思考残疾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对残疾人入住养护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补贴标准、监督考核办法等制定明细标准,从制度入手,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为全市残疾人入住养护养老机构积累可用的经验。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群团改革自我造血精准服务残疾人

2019年是中国残联确定的“残联改革年”,全国各级残联正着力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残联残疾人服务能力水平,挖掘残疾人的潜能,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新静安成立后,在原静安区和原闸北区开展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探索残疾人专门协会法人化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自身造血的能力,推动专门协会更专业、更精准地为全区残疾人乃至全市残疾人服务,为全市的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静安区肢残人协会主席王森介绍说,静安区肢体残疾人协会是全市各残疾人协会中唯一一个社会团体,由协会主席担任社团的法定代表人,协会委员担任专职秘书长,并聘请专业社工开展助残服务。

社团成立伊始,摸着石头过河,在静安区残联和上海市肢协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法人自治的灵活性,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人员结伴调研走访残疾人家庭,了解以往残疾人服务中的短板和“痛点”,实现资源、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精准立项,开展“中途之家”脊髓伤友关爱项目、三年行动计划“阳光读书会”等项目,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还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提供家政援助、亲子活动、助学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减压等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更重要的是,社团积极调动广大肢残人的积极性,培养出数10名骨干,承接全区和全市性的各类助残服务项目,其中2018年承接11个助残项目,总规模达到100万元,服务逾4000人次。2017年10月,静安区肢残人协会获评社会组织3A等级资质,残疾人的满意和专家的认可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静安区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在静安区,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等靠要”变为“自治奉献”“自治共享”的基层残疾人组织还有不少。除了肢残人协会,聋协的“自治共享”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静安区盲人、肢残人和聋人中的三支为民服务队伍更是静安区志愿服务的一块招牌。

静安残疾人积极参与公益,积极回报社会,打破在残疾人内部的“自循环”,实现与社会的交往、融合,真正做到了残健融合,拉起手来同奔小康,彰显出“国际静安”的海纳百川与追求卓越,也展现出静安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成果。

新静安五年征程,残疾人事业再迎大发展。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要求强化新担当。静安近3.8万名残疾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阔步迈进新时代!

三大层级打造静安无障碍服务体系,引领示范营造全社会无障碍环境

生活环境无障碍,关爱传递无障碍

坐轮椅的肢体残疾人出门有坡道,失聪的听力残疾人看电视有手语翻译,失明的视力残疾人看电影有讲解……上海全面推进无障碍建设已造福了各类残疾人。在静安区,正积极通过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老旧小区无障碍坡道改造和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营造,三大层级全方位打造覆盖全区各类残疾人群的无障碍服务体系,同时,引领示范营造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实现全人群的无障碍服务。

目前,静安区持证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占比最高,约为45.2%。各类新增残疾人群中,肢体残疾人数增长也是最多的,且老年残疾人持续增加。静安区残联在大调研中发现,肢体残疾人对家庭无障碍改造的需求尤为迫切。

新静安区完成“撤二建一”以来,已经持续三年将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继续纳入静安区政府实事项目,“十三五”期间“对有需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住房分批实施无障碍改造1500户”的目标已经超额提前完成。在家庭无障碍改造中,静安区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不仅力度大、数量多,且覆盖面广、个性化程度高,在确保基本型改造的同时,针对情况特殊的残疾人实施提高型改造。

61岁的老韩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性格要强的他一直不愿麻烦周围人,在临汾路街道残联工作人员的再三动员下,他才在2018年初提出了家庭无障碍改造申请。去年9月底,老韩家改造完成后,不仅厨房和卫生间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简陋的水槽、灶台都变成了一体化橱柜,还安装了相应的无障碍设施。更令人欣喜的是,不仅老韩家里大变样了,为了让他能多出门参加各类活动,融入社区生活,结合老旧小区无障碍坡道的建设工作,静安区残联还在他家门口改建了一条标准的轮椅坡道。看到里里外外的变化,老韩十分高兴,夸赞无障碍改造项目就是静安残疾人的“梦想改造家”,逢人就说“以前是‘活着’,现在才是‘生活’”。

为了让更多像老韩一样的残疾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共享社区发展成果,区残联结合大调研中发现的老旧小区无障碍坡道建设不足问题,主动跨前一步,会同区建管委、区房管局联合制定印发《2018年静安区各街道(镇)公共无障碍设施及老旧小区无障碍坡道改造实施方案》。

这一方案结合“美丽家园”与“美丽城区”建设,对老旧小区的多层居民楼开展无障碍坡道建设试点工作。2018年,首先在老旧小区多层居民楼较为集中的临汾路街道和彭浦镇试点,已建成无障碍坡道100条,深受居民欢迎。在此基础上,区残联又会同相关部门和街镇,积极推进“三阳机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新、老年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无障碍建设工作,让生活在静安的残疾人出行更加便捷,生活更加舒心。

同时,静安区残联还从2018年5月起,在静安区有线台每周六、周日上午的“静安一周要闻”栏目中复播手语新闻,并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下午,在沪北电影院(大宁CGV)播放无障碍电影,方便听力残疾人和盲人在荧幕上了解天下事,对上海的飞速发展有更加切身的感受。无障碍环境的三大层级建设,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感受发展成果,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展示自我,把全社会的温暖关爱无障碍地传递到残疾人心中。

五年来我们生活在静安,收获在静安

——静安区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畅谈他们眼中的大发展

吴建寅 全国自强模范,上海市聋人协会副主席,静安区聋人协会主席

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几十年来,我个人以及我所生活的静安区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和残疾人伙伴们的成长,是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和静安区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新静安区“撤二建一”已有5年,作为区聋人协会主席,我的感触尤其深。几年来,随着群团改革工作的展开,我们的聋人协会也面临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转型发展的需求。我们结合原闸北和静安两区各自的优势,月月都有活动及培训,做得有声有色,目前下属队伍已发展到5支。

社会发展了,聋人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积极向上。我们聋协的为民服务队迄今已坚持11年开展理发等公益服务,服务人数约1万人次。虽然聋人也是需要帮助的群体,然而,感恩社会、践行雷锋精神却也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生活、工作在静安的我们,理当为静安的发展添砖加瓦。

惠舜基 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退休后,我成为一名服务残疾人的残疾人志愿者,推动共和新路街道成立残疾人读书会。读书会发展很快,最初只有七八个人,现在已有43个固定成员,2012年还被评为“上海市十佳读书会”。参加读书活动的残疾人变化很大,踊跃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朝气蓬勃积极回报社会。最近,我们读书会又在开展以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各类征文活动,在学习和创作中,我们的获得感愈发强烈,感觉到生活在新静安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殷红娥

静安区聋协为民服务队先进志愿者

2016年,我成为临汾街道的一名助残员,同时还加入了静安区聋协为民服务队,每月两三次到街道社区和养老院为老人集中理发。每次为老人服务时,我都会特别留意和小心,尽可能地慢一点、轻一点,趁间隙还要跟他们多聊聊天,当他们脸上露出笑容的时候,我也特别有成就感。关注弱势群体,关爱残疾人士,为静安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我们静安区聋协为民服务队的初心,能在其中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就是我这几年来的最大收获。

金春麒 静安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1985年,我从一名健全人变为了“残废人”,当时周围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后来,“残废人”听不到了,我们被称为“残疾人”,现在又被成为“残障人”,这一字之差体现出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004年我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更加感受到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静安成立五年来,我们结合原闸北和静安两区各自的优势,让有手艺、有爱心和有奉献精神的残疾人参加为民服务队,无论刮风下雨每月都坚持到社区开展公益为民服务,服务人数约2万人次。虽然我们肢残人也是需要帮助的群体,但也要感恩和回报社会,为静安的发展做贡献。

吴荣 上海市盲人按摩师技能标兵,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我从小就爱好体育运动,所以在因病失明后参加了上海盲人门球队,先后参加过三届上海市残疾人运动会,共获五金两银三铜。

2007年,我在区残联关心指导下,开办了悦心盲人保健按摩中心,现已吸纳近20名视力残疾人就业。我衷心感谢所有对我和残疾人事业关心支持的社会各界,也努力回报社会。作为静安区盲人为民服务队的一名成员,在各类为民服务活动中,我都带领员工积极参加。我还主动为社区孤老等发放按摩券,长期为需要帮助的社区困难病人服务。

我还要更加努力,梦想着五彩缤纷的世界,梦想着光明的未来,

为了这些更加奋斗!

陈博宇静安区聋人足球队队员

上世纪80年代末,读书时去闸北公园春游,在草地踢球玩得很开心。可是,当时条件不允许我们开展正式的足球比赛,只能羡慕同龄人。

时间飞逝,近40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静安区的飞速变化!新静安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我终于盼来了成立静安聋人足球队的喜讯。走上绿茵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激动得简直与当年考上大学的心情一模一样!更没想到的是,我们静安聋人很快就获得了冠军!

这是祖国富强的成果,是我们残疾人群体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印证。怀着感恩之心,我想感谢这一路走来一直支持和鼓励我们的静安残联,也想感谢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想大声地喊出:“祖国万岁!”

张爱琴

上海益康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董事长

2014年,在静安区残联支持和鼓励下,本人自筹资金成立静安区益康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我边干边学,建立了静安区残疾人文化活动基地。

五年多来,在静安区残联的关心指导和我们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10支具特色的静安区残疾人文艺团队,惠及残疾人朋友逾5000人次。他们到各个街镇的“阳光基地”和敬老院慰问演出,走进大学与校园团队互动演出,还多次参加市、区主办的各种公益活动和各类文艺比赛,其中一些节目还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残疾人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为残疾人事业奉献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