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天马”擦亮慧眼探宇宙 软土上筑就“超级工程”
第8版:要闻/2018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9-05-15

软土上筑就“超级工程”

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

上海中心屹立于浦东上海建工供图

创造了无数个NO.1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这次终于登上了上海科技创新的巅峰——在今天上午刚刚揭晓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榜单上,“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世界上第一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世界上第一次在超高层安装14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一系列科技创新的壮举,让超高层建筑由内而外成为巅峰之作。

“上海高度”不断突破天际线

在上海中心大楼外,有一面琉璃荣誉墙,上面镌刻着4200多位参与上海中心建设的设计者和普通劳动者的名字。“每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千万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创新、努力和辛劳,我们用这种方式记录、感谢他们的付出。”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顾建平告诉记者。

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再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高度”以每十年约百米的速度,一次次突破天际线。这背后正是中国本土建筑企业从观摩、参与到主导不断崛起的脚步。特别是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全面展现了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这是中国人首次将建筑造到600米以上的高度。这个“超级工程”也在很多方面创造了“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世界上第一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世界民用建筑一次性连续浇筑方量最大、达到6万立方米的基础底板工程;世界上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14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

然而在11年前上海中心大厦动工之时,现今每一项“第一”都是一个巨大甚至无解的难题。

钻孔灌注近90米地基桩

上海中心大厦是浦东陆家嘴地区超高层建筑的收官之作。在它之前,陆家嘴已经双塔在立,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这决定了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时不能大开大挖、大噪音。但是,建造上海中心大厦需要打下一根根近90米的地基桩,相当于地下9层楼高。如果按照传统操作,必然噪声雷动,尘土飞扬。

为了让“施工噪音尽量小”,上海建工人“不走寻常打桩路”:通过研究首次在3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使用了钻孔灌注桩工艺,即先用钻机在地基上钻孔,把钢筋笼放下去后,再用混凝土灌注。为了提高桩基的承载力,采用了桩底注浆工艺,使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近4倍。承载力与传统钢管比较地基持平,但造价节省60%以上。“钻孔灌注桩技术被之后软土地基许多超高层建筑所采用,现在城市超高层建造都听不到打桩声了。”建工集团技术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俊说。

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现代时尚感十足,是国际大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上海中心大厦之前,双层幕墙还从未出现在3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十年间,上海建工人用科技“绣花针”,将20357多块不同大小曲面的玻璃幕墙严丝合缝地悬挂在建筑外立面,成就了上海中心的美丽霓裳。上海建工集团技术总监朱毅敏至今还能牢牢记得两万多块玻璃幕墙,每一片的施工精度误差都在1.5毫米以内。“上海中心大厦率先引进国际建筑业最尖端的数字化建造技术,每一块部件、每一块玻璃幕墙、每一条电线、每一个水阀都在电脑中三维建模、标号。”朱毅敏告诉记者。

立体“外滩”化身艺术“天梯”

在上海,外滩如一条万国建筑艺术博览走廊,上海中心则架起了一道融合绿色与人文的艺术“天梯”。“上海外滩第一排建筑面积总和在60万平方米左右,上海中心大厦相当于一座竖起来的外滩。”顾建平说。

很难想象,在这座摩天大楼里藏着21个空中花园。大厦37层更拥有世界上最高室内中式园林“半亩园”。“随着城市发展,绿色、人文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口号语录,而成为滋养心灵、慰藉灵魂的必需品。”

更有意思的是,上海中心大厦将安放在125层的“定楼神器”——高20米、重达1000吨的阻尼器,艺术化为一件巨型雕塑作品“上海慧眼”。它是世界上首个用于超高层建筑的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可削减强风下高层建筑的晃动,增加大楼里人们的舒适度感受。

就在这个科技神器周围,三层3D四维音响总共240个高级音响喇叭,缓缓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坐上每秒爬4层楼的超快电梯,直达世界最高的音乐厅。在摩天大楼顶层上,你可以聆听世界顶级音乐厅最佳座位才能尽享的天籁之音……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