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那些经典,如此难以忘记 中国设计史有道上海风景
第22版:创见 2019-05-21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中国设计史有道上海风景

小熊拍照,玩具 产品设计:佚名 包装设计:佚名

大白兔奶糖 包装设计:王纯言

向阳牌保温瓶 产品设计:佚名 包装设计:佚名

蓓蕾护肤脂 包装设计:顾世朋

葵花牌晶体管四用电唱机产品设计:佚名

泰康牡丹什锦饼干包装设计:钱定一

海鸥牌205照相机 产品设计:佚名 包装设计:佚名

◆张磊

日前,一个名为“父辈的设计——探寻物品背后的人和事”的展览正在淮海中路的无印良品店中举行。

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上海设计,在满足计划经济及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同时,以实用化和民族化的设计美学风靡一时,并最终于市场经济的兴起而达到高峰。展览涉及逾百位产品、包装及平面设计师,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观者的参与和发问,探寻这些物品的设计者及其背后的轶事,为上海设计史和工业史拾遗补缺,并以此纪念父辈设计师和产业工人们为上海设计和上海制造所做的奉献。本刊特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张磊教授剖析策展人对设计的文化身份问题的深刻解读——设计的话语权不仅是设计师的,更是归属于消费者。 ——编者

本次展览由上海风景工作室策展。我与该工作室的两位主要成员姜庆共、周祺相识已久。近十年来,目睹他们持续发起关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研究项目并以出版、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发布,敬佩之余也有许多感触。

上海风景工作室的早期项目主要以城市漫游的方式展开,在地理空间的转换中寻觅历史经验,然后通过组合平面设计、插图和摄影等要素在印刷媒介上重构城市意象。这部分出版物包括《上海郊游》《上海潮流店家》《上海里弄文化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高度》等。近年来,上海风景工作室的项目开始回到旧籍文献,姜庆共的身影活跃于古旧书拍卖网站,书房里更是堆得几无下脚之地。最近推出的出版物和展览致力于梳理本埠视觉文化自近代以来的演变轨迹,《上海字记》和即将出版的《上海图话》均体现了作者对于嵌入日常生活的经典设计的关注。

姜庆共一直期待能有一部准确可靠、简明扼要的上海设计史,他本人也为此做过许多考证工作。显然这并不容易,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设计大多属于无名设计,即便可以进行现象性的描述,但对于设计师的认定却常常由于原始资料的缺失而陷入困境,这应该是“父辈的设计”展的初衷。今次的新变化在于:不仅展品结构上开始从视觉设计向产品设计拓展,而且提出了一个关于设计的文化身份问题——谁的设计?这也是5月4日姜庆共在展览现场与另两位沪上设计界前辈赵佐良、任美君对谈的主旨。

从设计史的角度,“谁的设计”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追索这些60-80年代设计产品的创作者或创作群体。以精英设计师及其作品连缀全篇的模式当前已不是设计史写作的主流,回望寻常物品背后的创作群体也不是要将后者置于崇高的地位,而是为了还原一项基本事实:设计的根本宗旨在于服务民生需求。以往的经验表明如果完全参照西方设计史的标准,上世纪60-80年代的中国现代设计进程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从现实生活内容和物质文化的角度,我们才能开掘这一段中国设计史的价值和意义。本次展览所陈列的51件日用品展现出一种民族化与现代性交织的独特本土实践经验,尤其是女性和儿童用品显示了“美工时代”的设计师如何基于意识形态规制和现代性想象触发日常生活层面的审美变革。另一种解读是揭示消费者对设计的影响。设计最终通过消费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生成价值,所以日用物品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并不仅仅来自于设计师,设计师、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共同形成了一个行动者网络。其中,消费者的认知和参与是设计价值得以彰显的关键环节。

或许正因为如此,与职业设计师相比,普通市民给予了本次展览以及相关活动更多关注。他们透过这些寻常物品回忆、体会和理解昔日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并就观察到的许多当前设计事象与策展方和嘉宾积极互动。从热情参与的市民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设计的话语权不仅是设计师的,更是归属于消费者的。

通常设计师被视为问题解决者,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其实并不尽然。这么说甚至是有些贬低了设计的作用。必须看到,当暂时性的问题获得了缓解,问题导向的设计产品就会去功利化而蜕变为一种长久的文化要素,这反过来又会使设计在离开问题语境以后产生另一种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价值。这种旧设计的价值最终会在生活层面形成对新设计的批判与抵抗;或与新设计和解;或成为新设计的思想资源。设计史就是这样走向设计文化,并作用于目前的设计实践活动。

“父辈的设计”展以及上海风景工作室历年来的项目均展现出对于本地设计史、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主动探索,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对于一家小小的民间机构而言是难得可贵的,对广大的职业设计师群体是富有启发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