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体验5G技术 本版图片记者 郭新洋 摄
5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图书16万种,历史新高150个分会场,主会场入场观众刷新纪录……这些数字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昨晚闭幕的上海书展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又一季上海书展虽然落下帷幕,但请相信,这绝不是终结。这座城市早已有了深入的洞悉和直白的推动——爱读书,爱生活。你看你看,书展的模样慢慢在变,为不变的初心而变。
拥抱新技术
走进本届上海书展的主会场,读者发现空间更宽敞了。是读者们的“金点子”帮助书展变得更好。有读者提出来,现在书店的环境越来越好,体验越来越好。而上海书展仍旧是传统形态,占据最大空间的还是书架和书。读者的心声,便是努力的方向。今年上海书展探寻用新手段完善读者的书展阅读体验,“云会场”首次亮相。通过“云会场”,读者可体验书展书目查询、出版社查询、活动查询、书展活动直播、扫码购书。
新的尝试也重塑传统书展在融合背景下的新形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上海书展拥抱新技术,改变了书展大量图书堆积、挤占有限空间的传统展销方式,既符合读者越来越在意阅读空间环境的新需求,又符合越来越多读者架上选书、网上买书的新习惯。”在现场,图书展示、扫码订购、场外直送的售书模式越来越常见。还不止于此,本届书展还首次推出手机端“移动书展”,设置“上海书展”微信小程序,将书展主会场和超过100个分会场的千余场活动信息分类发布在手机端,让读者“一键参与”。网络阅读和“听书”也受到官方推荐。喜马拉雅APP设立上海
书展听书分会场,推出上海书展限定版免费听书礼包。阅文集团则将70本书推荐给读者下载阅读。
这些书展上的新鲜事,得到了读者的认同。昨天出现在最后一日书展现场的张小姐已是二刷,“第一次我是带着儿子过来,还参加了甲骨文VR体验专题活动,探秘汉字之美。随着我们生活的变化,上海书展也添了许多新内容,看得出来主办方非常用心。”
便民新举措
不为哗众取宠的噱头,但求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甜头,上海书展的“耳朵”,无处不在,于细节端求变化。每年书展都恰逢申城夏日暑热,现场的购票长龙常常让读者直呼“吃不消”。今年主办方首次将网络售票搬上了支付宝。搜索“文化云”生活号即可抢票,每日发放2000-5000张,避免高温排队。
便民,亲民,最终更要姓“民”。说到底,书本的质量才是书展的核心实力。城市在发展,关注在更新,书本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贴近百姓生活的变化。于是垃圾分类、便民措施、人性化养老、城市微更新……撰写丛书的专家学者、上海各区的相关实践者汇聚一堂,“城市治理的上海细节经验分享会”在书展现场举行,“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也同时亮相。专家们从各自多年地区工作的实践经验出发,阐述对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解。
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以高校为例,高校书店有天然的优势,但要考虑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书店开出来后,要认真研究现在大学生读者有什么需求,怎么在取得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每一年,上海书展都在变——变新,变好,变得如你心中的理想模样。但上海书展又没变。多年参加上海书展的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上海书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门槛高,一直都追求高质量的图书,这一点始终不变。”
变与不变,都是坚守。不变的高质量,代表着上海书展对阅读品质的坚持。变化的细枝末节,则宣扬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指引——踏实迈进,追求卓越。上海书展的这场夏日之约,揣摩社会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掂量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水平,提升自身文化和服务的内涵,为的是在科技革新,消费变化的时代节点,真正将文化的真、善、美惠及普通市民。愿景很美——申城何处不书香?多么雅致的雄心,至微至显,善作善成。
本报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