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二十四小时阅读空间
◆上海三联书店READW AY
读者书店
读者书店
◆机遇书屋
思南书局
◆ 琳 恩
今年的上海书展虽已收官,但书香仍溢满了上海的大街小巷。遍布上海各处的“最美书店”正散发着各种诱人的“香氛”。
就在上海书展正式拉开帷幕之前,位于“上海之巅”、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书店”的朵云书店开业,成为城市文旅的网红打卡地。而就在上海书展第一个晚上,沪上首家“中版书房”落地长宁,用中岛柜和高架柜区隔功能空间的设计,使得书香也充满了都市摩登的精致。不仅如此,书展期间,还有消息透露,1.8万平方米的上海之光徐家汇书院将于2021年开业,这是位于海派之源徐家汇核心区的超大型阅读空间,届时,上海市民将再度收获书香大礼。
毫无疑问,实体书店全面复兴,“最美书店”层出不穷,正让上海这座城市的“书香”越来越浓郁。与复兴同步的是,书店的设计美学也在悄然升级。书店,可能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阅读功能空间了。
不只是阅读,文化生活质感引发共鸣
一杯香茗,一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喧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充满设计感的书店总是能让人静心享受难得的闲暇一刻,为心灵和头脑“充电”。实体书店作为书籍的“容器”,是人与书对话、交心的平台,浓缩了一座城市精神、内涵、气质的“小宇宙”。
豪尔赫·卡里翁在《书店漫游》封底写过这样的话:“书店是身体和精神的休憩之所,这里既有文学评议,又有个性化的文学史。”而现在,实体书店的设计内涵已经不止于此。
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感受温润而富有诗意的、舒适而又有归属感的阅读氛围和生活气息,这就说明,设计师在打造这片都市“桃花源”时,在空间营造和设计下了十足十的功夫。用设计师王念凡的话道出一批“最美书店”的设计秘密:“设计一家书店,设计师是基于对现代阅读文化的思考、观察和理解,通过空间的设计达到书店与人、书、生活的思维相互交融的效果,创造出更多阅读的可能性。”
是的,人们希望看到的书店,并不是只是书本横放或竖摆的命题,而是文化生活的质感。当红的实体书店,已经成为雅致生活的综合功能空间,咖啡文创已是标配。当然,书店的设计核心,仍是梳理书和人的关系,也因如此,那些“最美书店”的设计内涵都能让人们产生“在实体书店阅读是一种令人愉悦、留恋、眷念的生活方式”的共鸣。
比如,被称为“最具文化”的思南书店,其设计特色就是适合私密阅读。密闭式的“一人读书处”和“二人读书处”,加之与伦敦书评书店合作的外文书籍区,定期开办的特色展览、收藏的西文古董书和旧版书,能让人充分领略怀旧复古的海派英伦氛围。
而由“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一手打造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也一直是实体书店设计的一枚标杆。因为和艺术展馆相连,书店就已经被赋予浓厚的艺术气质。希望能增加人与人、人与书的邂逅的安藤忠雄对于光的精妙应用哲学,让自然光穿过天窗,在空间里自由穿梭,配合室内人造光映衬出书架上的群书浩瀚,书、人和光的互动,使得日式冷淡系的清水混凝土墙体有了温度。也许,正是通过无声的设计语言,人们在书店里有这样的领悟,对书产生新的认识:犹如光之于建筑,只有阅读,能让未来的希望照亮人们的心房。
事实上,拥有特色墙面的书店,不止“光的空间”一家。有着“外滩书房”雅号的读者书店,其所在位置是九江路大生大楼,始建于1919年的大生大楼是一幢上海的“古董建筑”。书店在设计上保留了二楼的钢制隔层和一堵完整的砖墙,使其分别变身为玻璃“杂志桥”和见证历史斑驳的“清水砖墙”,兼具功能性、文化意义和装饰感。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店里修建了一条长12米的长廊,精心挑选与敦煌艺术、丝路文化相关的书籍、文创产品,以及敦煌壁画的临摹版,将其取名为“丝绸之路上的藏经洞”。
海派文化就这样巧妙结合了西北的风情,当复古绿台灯、彩色玻璃灯罩的落地灯、墨绿窗帘、棕褐色皮质沙发、研究上海文化的学术著作烘托出阅读之中的海派怀旧感之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抬眼,你会有一种被文化带动的穿越感,跨越时间和地域,但手中的书本,却又让你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此时,另一番体悟也随之涌上心头,
尽管文化经历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其实
离我们就近在咫尺。
能够称得上最美书店的,远不止这些。与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爱神花园”毗邻、主打“老克勒”风的作家书店;隐藏在广富林文化遗址中、拥有“明代高房”和景观庭院“水云乡”的朵云书院;玩转“灯光秀模式”、用顶天立地的紫红色灯柱营造维密秀后台感的机遇书屋;以及凭借“螺旋书梯”和社交概念走红,藏有需要戴上手套才能读的中国古代改编绘本的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无一不是富有鲜明的设计特色。无论你喜爱江南水乡雅致文人生活,还是追求前卫摩登,抑或是追求神秘和反差惊喜感,都能在上海的书店中找到你心仪的生活和阅读方式。
从学生开始,象牙塔周边寻书香
从2013年实体书店发展受到电子书冲击举步维艰,到如今越来越多“最美”书店不断突破读者的想象,让人们普遍感受到“泡书店”比在星巴克臻选店“吃咖啡”还幸福,精心的空间设计可谓功不可没。
除了上海的地标建筑中的书店,实际上,大学本就是书香浓郁的所在,即便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高校的学生们仍然要钻研大部头书籍,纸质深度阅读是他们每天的功课。而且,十几家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大学的书店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今年7月24日,教育部办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实体书店。而事实上,上海的高校及其周边都已经有设计风格独特、人气旺盛的实体书店。
之前,《新民晚报》国家艺术周刊创见版面曾报道过,由本校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范文兵亲自捉刀的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用“社交”重新定义郊区大学生活。而其精妙的设计正是“社交”功能的载体。
又比如,复旦大学可能是全上海书店最密集的校园。从本部通向南区的路上,鹿鸣书店、经世书局、志达书店连成一线,周边的“劈情操”的大学路上,还集结了“可以住的”荒岛书店、“可以吃的”大隐书局,以及“以寄明信片为主业”的猫与天空之城,书香浓郁令爱书人“羡慕妒忌恨”。每家书店的设计亦都有各自的章法。鹿鸣书店门前的修竹,不仅是装饰之用,也隐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书生风骨。而复旦经世书局,则凭借书架之间的层层拱门、通向天花板的书梯、玻璃屋顶下的咖啡空间,一跃成为读书人的“热门打卡地”。当然,黑科技也是少不了的。位于复旦南门的志达书店用上了天猫的“无人便利店”技术,成为全国第一家“无人书店”,而它的空间营造很能引起爱书人的好奇心,镜子和狭缝共同构造了一个书籍的宫殿与迷宫,用网友的话来说,书店“无人的很彻底”,“让书与自己玩一个智力游戏”。
而去年开张的同济大学书店,其透明和敞亮的玻璃盒子设计,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接触同济校园文化和同济出版特色的窗口。同样,位于华师大校区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小时阅读空间”,也多次被列入“最美书店”名单。流线型的天花板犹如河流的波浪,明媚又不失温柔的马卡龙色和北欧风的金色线条,共同构成了阅读空间的主基调,这也应和了校园的风景,向外眺望,你能看到,丽娃河、白桥、两岸茂密的水杉仿佛形成了一幅绝妙的油画。位于华东理工校区的陇上书店也是这样一家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门市部化工书店升级的高校书店。在不大的面积里,设计师营造了白色的通透空间,简洁的风格一扫过去陈旧的气息,获得了学生、老师和周边居民的喜爱。
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在传承城市文化方面,高校书店也有很大的价值。实体书店对在校学生来说,不仅是文化社区,也是相互交流的平台,不仅如此,背靠大学的文化资源,它们应该成为推荐好书、举办优秀阅读活动、引领阅读的场所。实体书店复兴,象牙塔里外和周边的书店,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