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遭重创,前首相特雷莎·梅(后排中)窃喜 图GJ
◆鲍里斯·约翰逊在议会发言时情绪激动 图IC
◆英国反对无协议“脱欧”的民众打出要求 “约翰逊下台,科尔宾上位”的标语 图IC
面对孤注一掷的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议会在复会第一天就“刚”了一把。
当地时间3日,保守党议员“倒戈”后,反对“硬脱欧”阵营通过投票拿回了议会控制权,以阻止无协议“脱欧”发生。接连遭遇打击的约翰逊表示,为此政府将寻求提前大选。
议员叛逃 “打脸”首相
就在议会复会的前一夜,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还放出狠话,表示无论如何英国都必须在10月31日“脱欧”。他威胁称,如果议会投票阻止无协议“脱欧”,那么他将寻求提前举行大选。
有英国媒体报道称,约翰逊甚至向保守党党内的反对者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不支持“硬脱欧”,那就准备好被开除出党!
约翰逊或许没料到,“被放长假”的对手也是块“硬骨头”。
在昨天的议会上,鲍里斯·约翰逊发表演讲,大谈特谈要让英国夺回贸易政策的控制权。但就在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保守党议员菲利普·李起身,走向对面的议席。而约翰逊选择无视,侧过身去,继续自己的演讲。当菲利普·李在自由民主党党首乔·斯文森身边坐下后,约翰逊终于忍不住了,瞥了一眼那个方向。
然而,无论鲍里斯·约翰逊如何表现得毫不在意,菲利普·李的离开让他的政府失去了在议会的多数席位。
英国自由民主党随后发表声明:“自由民主党很高兴地宣布保守党议员菲利普·李加入我党。”
对于菲利普·李公开倒戈“打脸”首相的做法,英国政府发言人回应称,菲利普·李曾致信首相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打算。“他的叛逃表明他无视当初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
不过,“当事人”菲利普·李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是“叛逃”。“27年前,我加入梅杰领导的保守党。”他表示,自己当年加入的那个保守党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正在毫无原则地推动和破坏“脱欧”。
袖手旁观 梅姨窃喜
菲利普·李的离开只是鲍里斯·约翰逊“糟糕一天”的开始。
面对首相发出的开除党籍的威胁,英国前财政大臣哈蒙德在会前就表示,一些保守党议员打算和约翰逊的“死对头”工党联手,在议会上推动一项法案以阻止“硬脱欧”。“我认为我们有足够的人数。保守党内有一些人十分肯定地认为,这会儿不该只考虑个人前途,是时候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了。”
于是,在当天的议会上,约翰逊遭遇了更大规模的“倒戈”。包括前首相丘吉尔的孙子等一连串高官在内的21名保守党议员选择“叛变”,支持工党领袖科尔宾和反对派的一项旨在从政府手中夺回对议会议程控制权的议案。
最终,301票反对、328票赞成,3日的英国议会投票通过这项议案,规定除非议员们同意无协议“脱欧”,否则英国不得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于10月31日“硬脱欧”。
面对继任者上台没多久就遭遇“惨败”,前首相特雷莎·梅在台下露出窃喜之色,与支持留欧的保守党议员有说有笑,这一幕被英国媒体拍到。“她与保守党的留欧派肯·克拉克坐在一起,并且似乎很享受约翰逊先生的不适。”英国《每日邮报》写道。而在议会结束后乘车离开时,特雷莎·梅又被拍到一脸喜气洋洋。
首相放话 提前大选
“嘿,鲍里斯!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开始!”议会投票结束后,一名工党议员冲着首相叫道。英国媒体也略带些嘲讽地评论道:“鲍里斯·约翰逊成了236年来首个输掉首次议会投票的英国首相。”
“议会正在破坏我们和布鲁塞尔达成协议的可能。”对于议会在4日继续投票以迫使自己延期“脱欧”的计划,输了3日投票的鲍里斯·约翰逊试图将无法与欧盟达成新协议、避免“硬脱欧”的“锅”甩给议会。
然而有报道称,与前任特雷莎·梅执政时期相比,约翰逊旗下的“脱欧”谈判团队规模“缩水”不少,只有24人,是上届政府“脱欧”团队的四分之一不到。英国媒体分析表示,这说明鲍里斯·约翰逊根本就没有打算认真谈判,相反他更关心推进“硬脱欧”。
对于这样的指责,嘴硬的鲍里斯·约翰逊自然不会承认。在昨天的议会投票结束后,约翰逊表示,如果议会真打算4日投票推迟“脱欧”,那么他的政府将寻求提前举行大选,“而这将再一次毫无意义地拖延英国‘脱欧’的进程,耗费几年的时间”。“因为4日的提案将把谈判的控制权交给欧盟,这意味着更多的犹豫、拖延和困惑。”他说,“我不想提前举行大选,民众也不想。但如果提案在4日投票通过,那英国人必须选择由谁代表他们去布鲁塞尔,带领他们前进。”
面对“脱欧”僵局,是再度延迟“脱欧”还是提前大选,摆在拒绝“硬脱欧”的英国人面前的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别的选项。反对派已经明确表示,除非用法律的形式排除“硬脱欧”的可能,否则别想提前举行大选。保守党内部的反对派也并不希望提前举行大选。考虑到英国法律规定,只有当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员投票同意,才可以提前举行大选,鲍里斯·约翰逊提前大选的盘算似乎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就算鲍里斯·约翰逊“如愿以偿”提前大选,到底是要选择一意孤行、想把“硬脱欧”走到黑的鲍里斯·约翰逊,还是跃跃欲试想当首相的工党领袖科尔宾,对英国选民而言,又会是一个“更艰难的选择”。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