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
弄堂,是老上海抹不去的记忆,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弄堂文化成就了上海人特有的气质。
老城厢在人民路、中华路间的环城园路之内,大约两平方公里。记得小时候贯穿东西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方浜路,东起小东门,西至小北门。一条是复兴东路,东起大东门,南到老西门。都是弹硌路,曲曲弯弯十分狭窄。南北走向没有主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辟通河南南路,当年称南北干道。从此老城厢范围内第一次有了公共交通,走66路公共汽车。通车的头几年还是石子路面,老城厢没有柏油马路,到七十年代才铺上沥青。所以,在上海长大的,尤其是老城厢的居民都称自己是弄堂里长大的。
说到老城厢,比较成规模的石库门弄堂有大境路北侧的“开明里”,红砖、洋瓦、黑漆石廊大门。我在大境路小学念书,不少同学住在“开明里”当年小学是两部制,上午上课,下午到同学家做作业,自然十分熟悉。幸运的是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居然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还有就是露香园路西面的‘总弄’也是石库门弄堂。因为规模大,分总弄、支弄。总弄与开明里不同,山墙用青砖,弄堂更宽阔,不过它没有开明里那样幸运,已荡然无存。我中学在总弄附近,如今也被改造了,偶然经过总会有点伤感。地处尚文路南侧的龙门邨,是老城厢最酷的弄堂。近二万平方的建筑规模在当年是十分气派的。每幢建筑姿态各异,有苏格兰式、西班牙式,有小院、有落地窗,还有大卫生。当年上海喊三轮车,只要说去龙门邨,车夫没有勿晓得呃。
小辰光喜欢穿弄堂。穿过西仓桥街是小桃园清真寺,一座西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穿过天灯弄就是书隐楼,曾经是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后被郭万丰船号收购,现为郭家私产。穿过乔家路就是九间堂,是徐光启故居,边上一条小路因此取名光启路。穿过学前街就是文庙,周围的蓬莱市场有刻纸花,斗蟋蟀是小朋友最爱去的地方。穿过木秦岭街就是慈修庵,据说早年芝黄氏家庵,曾经改建为梨园公所,现为上海佛学院尼众班学修场所。有道是大隐隐于市,老城厢弄堂里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还有就是上海弄堂里的叫卖声,近年来很时兴,被搬上了舞台。所谓大俗大雅。回想起来:冬夜,浦东娘子“长锭、长锭”叫卖声中一种凄楚;深秋,“桂花赤豆糕,白糖莲心粥”里透出一份暖意;夏日,“棒冰吃棒冰,光明牌棒冰”使人顿觉清凉;入梅,“阿有坏额洋伞修,阿有坏额套鞋修”令人惆怅。这大概就是属于上海人的乡愁吧。其实弄堂里叫卖声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情绪。
留不住的是岁月,留住的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