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请搭乘《最远的71路》 白天逛外滩 晚上《战上海》
第13版:文体新闻 2019-10-21
一个德国交流生的中国奇妙之旅

白天逛外滩 晚上《战上海》

库舍尔爱上中国文化

库舍尔为上海新景观点赞

满室精彩,满堂喝彩,卢卡斯·库舍尔站起身来,巴掌拍得通红。“我从来没看过这这种形式的杂技表演,太精彩了!”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战上海》,库舍尔隐身在热血沸腾的观众中。虽然是看晚上的演出,但库舍尔一早就翻出了自己的西装马甲。来上海要住上6个月,他带了一只大箱子就落地了。行李精简,全套的西装礼服不在行囊中,一件小小的马甲便成了仪式感的代表。“可能是习惯了,去看文艺演出总觉得要穿得正式点。”24岁的德国小伙子“兴师动众”,就是为了《战上海》。

杂技,自然是无需语言便能“阅读”的,但《战上海》的红色主题他能否领会一二?库舍尔的语气不容置疑:“当然知道。我对上海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在演出之前,我还额外做了功课。故事很生动,表演太高超了。”甚至,看完演出的第二天,库舍尔还花了一上午写了一篇关于《战上海》的演出评论。“来,帮我看看写得怎么样。”倒不是为了刊登发表,库舍尔说这些自己给自己布置的“功课”,纯粹只是一些文化的碎片,用以纪念自己的旅程,“就像是一张照片,但比照片更有意义。”

库舍尔是德国美因茨大学的研究生,主修管理学。在与同系其他学生的竞争中,他幸运地脱颖而出,来到上海同济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交流学习。从8月25日抵达上海开始,用库舍尔的话来说便是“一天也没闲着”。他不仅游遍了上海的大小景点,还去了黄山、苏州。库舍尔个头不小,说话却是温和平静,绿色的眼睛满是真诚:“其实来上海会让我延迟毕业,但在这里的收获,却是无法比拟的。”

对于库舍尔来说,上海之旅,亦是文化之旅。他加入了学校的许多社团。“我从小喜欢唱歌,长大后学过歌剧演唱,当然和你们的戏剧不是一回事。”库舍尔在德国的时候,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武林高手”。他习练中国武术已有8年,专攻咏春。“在德国,每星期我都要给别人上课,我是个‘师傅’。”库舍尔对中文可谓一窍不通,唯独“师傅”两字说得字正腔圆。来到中国,他仍然保持每天自我练习,并且开始学习太极课程。

显然,和其他许多经过上海的旅者一样,库舍尔暂时安下了家。他在与人合住的宿舍里,贴上了几张朋友送的旖旎风景照片,又挂上一些霓虹小灯泡作为装饰,算是有点私人化的气息;他用上微信不到半年,已有了近300个联系人。这座城市,是友善又热情的;他买东西习惯了支付宝,笑着抱怨“不知道回了德国该怎么办”;而他的父亲已经订好了明年1月的机票,来看看儿子口中这座美妙的城。“按照我们家庭的习惯,到时候我一定要带我父亲去看一场文艺演出。我一点也不担心,上海从来不缺少精彩的演出,而上海本身更是一部文化的经典。”

本报记者 华心怡

记者手记

毕业后来沪工作

都说外国人分两种,一种是敢于在餐桌上尝试鸡爪子的,另一种是尖叫着要求赶快撤下的。库舍尔显然是前者。糟卤鸡爪,他到底吃了下去。“我愿意尝试,虽然下次我不会再点了。”在老家,他常去的亚洲饭馆以韩国菜式为主。异国他乡的生活,两个月转瞬即逝,每一天都是新鲜。库舍尔吃遍了住地周围的餐馆,最爱的中国菜是“宫保鸡丁”。吃,几乎是各国文化中最有带入感的启蒙。

库舍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名普通观众,从大众中来。于他,旅行的意义,便是体验不同的生活。他用眼睛看,“这里摩登与历史相映成趣”。他用耳朵听,这里汇聚五湖四海的声音。他更用心参与,加入了音乐俱乐部,学习录音。而作为上海学生剧团的一员,各种演出更是一网打尽。“来上海之前所获得的信息都来自书本,或者电视、网络上的介绍,但这些完全比不上实际的体验。”就像人们对德国的固定认知,偏偏库舍尔不爱喝啤酒,也不喜欢足球。

库舍尔钟情外滩和田子坊,“但最让人着迷的是这里有如此多元的艺术交汇,要知道我们总以为上海最出名的是高楼大厦。”库舍尔甚至已有了下一步的人生设想,毕业后来上海工作,“我需要比半年更久的时间来接近上海,了解上海。”未完待续,上海的内秀,丰厚充沛。

华心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