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巧手“绣”上海丝缕总关情
第8版:践行嘱托一年间 2019-11-08
关怀老小旧远,立法垃圾分类,守护城市运行

巧手“绣”上海丝缕总关情

金山漕泾镇水库村因地制宜谱写“水文章” 陶磊 摄

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内“全科医生”咨询点处人头攒动 种楠 摄

漕河泾街道长者照护之家 记者 刘歆 摄

“这次我跟总书记一共握了三次手!”几天前长宁区虹桥街道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巧的是,去年总书记视察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86岁的独居老人王永年也曾对本报记者说:“总书记和我一共握了三次手,总书记的手很大,握得我心里暖暖的!”

总书记连续两年考察上海,走了六个点,其中一半是下基层走到群众身边。他握了很多很多基层干部群众的手,这其中,有问候,有嘱托,有关切。

本报记者 沈月明 杨洁

曾经在上海工作过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很高的期许。其中,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他连续多年对上海干部的谆谆要求。去年考察上海时,总书记再次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年来,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民生福祉方面狠下功夫。老小旧远、垃圾分类、城市安全,虽千头万绪,但上海把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当作根本遵循,穿针引线,丝缕关情,绣出上海干部奋斗群像,绣出城市社区温暖图景。

老小旧远 破解民生难题

一座城市,霓虹璀璨之下,更有无数烟火人家。养老体系和养老服务、幼儿托育和青少年教育、旧区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乡村振兴……今年以来,上海城市治理的“针尖”直戳“老、小、旧、远”。

让“悬空老人”不再愁,是为老、爱老最实在的项目之一。截至今年10月,上海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立项已达871幢,竣工186台。特别值得一提的,今年以来上海加梯的数量是过去几年总和的两倍,受益家庭达数千户。崇明区今年为老公房加装电梯下发了“红头文件”,提出“愿改皆改、应改尽改、可改速改”的工作原则。就在上个月,长宁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上海首个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综合窗口”。就全市范围来说,加装电梯程序精简已成趋势。

今年年初公布的2019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位列其中,这是老年助餐问题时隔三年再次列入政府实事项目。200个看着不多,但每增一个老年助餐点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决心不容易。

一老一小,都是城市的宝。今年,“新增50个托育点”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市16个区已经完成了布点,更多年轻爸妈上班可以少一分牵挂。托儿所“毕业”又得操心进幼儿园。《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特别提到,未来公办示范性幼儿园比例要从目前的5%提至10%,公办市级幼儿园比例从目前的36%提升至50%。另一个教育方面的“硬核”好消息是:今年3月20日起,全市公办小学在原有的到下午5点的免费课后服务的基础上,对家庭按时接仍有困难的学生,将免费课后服务进一步延时到下午6时。民办小学可参照执行。

旧改,承载了多少住房困难群众的希望。申城今年4万户居民消灭“马桶”。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心城区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5万平方米、2.9万户,将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对于那些未纳入旧区改造范围的老旧住房,上海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拎马桶”问题。截至10月底,上海已启动实施1.1万户、3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启动实施9000户的年度目标任务。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的民生和经济大计。目前,《上海市乡村规划导则(试行)》和《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和建设导则》已经编制完成。今年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已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村庄形态明显改善,风貌明显提升,乡村文化得到彰显。与此同时,第二批28个示范村也已全面启动建设。

垃圾分类 引领城市时尚

“小龙虾壳是什么垃圾?”“喝不完的珍珠奶茶该分几步扔?”若要细数上海人2019年的城市记忆,与生活垃圾细致地“打交道”,绝对是最深刻的一笔。

垃圾分类过去也曾提倡过,今年,上海第一次在立法上“动真格”。刚听闻的时候,心里悄悄犯嘀咕的市民不少,大家都将信将疑:要改变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这么大一座城市、这么多人,做得成吗?未承想,全民动员的力量如此团结而强大,愣是把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成了。

这项涉及全民的工作,考验的是基层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宝山高境镇探索“垃圾分类智慧大脑”,通过智能平台监测、追溯垃圾投放情况,垃圾桶“吃多吃少”一目了然;嘉定菊园新区成立绿色联盟,将垃圾分类写入租房合同条款,探索破解源头管控难题;松江区方松街道绘制了垃圾分类微信表情包,还将分类小妙招拍成了短视频,宣传效果更接地气……融入人情味、注入科技感,因地制宜,无数个金点子在基层涌现,几乎形成了“一小区一方案”。原本位居“末端”的垃圾,变成“头等大事”。距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已经过去4个月,不到半年时间,全市有147个街镇跻身优良水平,达到优秀的街镇数量相比之前增长了6倍以上。

总书记去年提出的期许,上海现在可以响亮地回答:我们认真做了,效果还很不错!

两张大网 守护城市运行

网购商品时,用户对于商品、物流的好差评清晰可见,这也是衡量满意度的重要标准。如今,“一网通办”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

今年是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的攻坚之年。10月17日,“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总门户上线一周年。最新数据显示,总门户个人实名用户注册量突破1008万,平台功能不断完善,社会受益面逐步扩大。

打开“随申办·市民云”App,新添加的“随申办”频道,“指南”“预约”“亮证”“进度”“找茬”等栏目都显示在页面顶端,提供一站式主题服务。新版社保卡、机动车6年免检、养犬登记证、预防接种等200余项市民关注度高、使用频繁的市政府各委办局服务事项都包含在内。在此基础上,“随申办”还对医疗等热门服务主题进行梳理,提供全市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等服务。

“一网通办”跑出上海速度,政务服务热忱高效;“一网统管”把控城市脉搏,智慧城市安全有序。

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主控大厅内,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数字实时变化,如同脉搏一般不断跳动。这个“城市大脑”,覆盖1200多平方公里浦东的大事小情、细枝末节,哪怕一个窨井盖没盖好、有工人没戴安全帽,都能及时感知提醒,通过数据或图像显现。如今,这个区级城市运行中心的成功经验,正向全市复制推广。

11月3日,在沪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上海工作汇报后强调,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无色无形、不可触摸,却以最细密的针脚,“兜”起城市的快速和便捷,守护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治理 强化党建引领

杨浦滨江岸线,临江坐落着一间造型别致的小屋。空间虽不足20平方米,但因四面墙体全是玻璃,显得通透轻盈。屋顶采用木结构搭成“人”字,故这间屋子又取名“人人屋”。

推门而入,无线网络、充电、直饮水、量血压、借阅图书等服务功能一应俱全,用实际服务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到一些有趣新奇的服务,如现场制作历史场景与工业遗存的明信片,或在互动游戏机上录入诗词完成闯关游戏,重温传统文化。

像这样的党群服务站,滨江岸线还有好几处。把党建与历史、人文融合在一起,依托滨江智慧党建平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共同打造滨江党建文化品牌项目。

隔江而望,陆家嘴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内,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的楼宇党建正如火如荼展开。在陆家嘴,像这样的“金领驿站”站点已有40个,许多“口袋党员”“隐形党员”重新汇聚到党旗之下,新生力量也逐年增加。

同样是11月,秋高气爽,总书记再次来上海考察。基层社会治理,仍然是总书记十分关心的方面。他希望上海干部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在昨天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城市治理的科学指导,更加持续深入地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继续解决好“老、小、旧、远”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垃圾分类、“一江一河”岸线贯通等重点工作,坚持高标准引领,在细节上见品质。

时节如流,征程再启。感受去年一年间上海干部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观察身边随处发生的可喜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在上海,一年更比一年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