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听说不穿秋裤会长胖 假的! 上海AI“朋友圈”扩容 “黑马”与大咖齐聚
第7版:科创上海 2019-11-12

上海AI“朋友圈”扩容 “黑马”与大咖齐聚

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张江人工智能岛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发展领域,虽然从技术成熟度到产业能级尚处于“入门级”,但各发达国家均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力争“赢在起点”。在这条通向未来的创新赛道上,上海奋勇争先争当“创新主角”,从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上海智能”高地拔地而起。

初创与巨头齐舞

“请让一让!”“请不要挡在我的正前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东院,每天有一台白色箱状机器人一边亲切地“请多多关照”,一边穿梭于手术室和库房之间。据不完全统计,手术室护士为了拿取临时手术用品,每天可能要在手术室和库房间往返2万多步。如今,这个让护士们“跑断腿”的重复劳动,被来自上海张江的钛米机器人代劳了。

这位“铁腿”员工平均每天配送33趟,可以帮助4名手术室护士工作,还实现了二级库房医疗物资尤其是高值耗材的入库、申领、出库、配送等全程管理,明显减少差错率。如今,这一贴心机器人已在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落地使用。它只是上海钛米人工智能创新库房“之一”,而钛米科技也同样是张江众多AI企业中的一员。今年5月,国家把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子上海浦东后,来自全球的AI创新英豪纷至沓来,扎根落地。

就在几天前,张江集团与IBM中国联合宣布,双方将通过为期三年的合作,联手打造中国首个Watson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据预计,Watson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将在三年内累计服务500家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生物化学与医药、通信、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海内外企业,累计孵化30到60个包括知识产权、专利等在内的创新开发成果。前不久,微软已提前在浦东布局,宣布在张江建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这是微软亚太首家、全球第三家,也是最大的一个实验室。

上海“引力波”巨大

同为美国IT巨头,同是AI领域的世界顶尖科技创新企业,几乎同时选择落户上海,一个叫做“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地方,足见上海人工智能的“引力波”巨大。据统计,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专业企业超过1100家,产业规模在1300亿元以上,上海人工智能“朋友圈”不断扩大。

这其中,既有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国际大企业,也有依图科技、深兰科技、优刻得等本地“黑马”;一系列前沿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相继成立,阿里、百度、腾讯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开始运作;去年底以来,上海发布了两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安防、医疗、教育、政务、制造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广泛落地,特别是破解“大城市病”的城市精细化管理AI项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国际化创新生态逐步形成,上海成立人工智能发展联盟,打造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平台。今年8月,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累计超过24万人次参加。在“资金+技术+产业”的全方位加持中,上海“朋友圈”里的初创AI企业如鱼得水。华道生物、聚虹光电、伯镭科技等依靠智能元素,纷纷迎来新一轮融资。例如,上海“伯镭科技”对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的吸引力,正在于其推进泛在机器人技术在“智能矿山”落地。

AI创新不仅是技术

前沿、新兴、未来,当这些词汇都能充当AI的定语,意味着无论谁站在人工智能面前,都是“零起点”。今年上半年,在人工智能创新“试验田”里,上海诞生了一款全新模式的研发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功能型平台。这正是上海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发起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既发挥了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也能为民营企业带来一批高科技项目等资源。

“我们积极构建融人才、技术、数据、产品及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例如,最新组建的硅光芯片封测实验室,可以完成对硅光器件的仿真设计、半自动化测试以及封装,从前端到后端,覆盖整个硅光芯片研发流程的重要节点。这种实验室共享的模式,大大降低了类脑芯片研发人员和创新创业团队的研发成本及研发周期。”新氦市场总监马锐告诉记者,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之一的首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新氦在进行类脑芯片的自我研发过程中,致力于将平台打造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平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敏的“市场鼻”,既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与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等开展重大项目和一流实验室的联合开发;又与国内芯片创新企业建立服务关系,其中芮启智能的边缘传感SoC芯片已进入量产销售,部分客户已采用该芯片开发了应用方案和产品。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