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广告 打通艺术品消费最后一厘米 圣彼得堡“海上生民乐”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11-14

打通艺术品消费最后一厘米

◆徐佳和

上海的11月,艺术博览会扎堆,但是从东到西,我们却并没有看腻,如果说在美术馆里看的是艺术史上的大师作品,那么在艺博会,面对的就是最新鲜火热的艺术新浪潮。从价值几十万、十几万到几万、几千的艺术品,从早已功成名就、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到生活都不稳定却创造力活跃的青年艺术家,每一个艺博会都在努力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精准定位。藏家级的、新入门的艺术收藏者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宜自己的位置。艺博会上虽然也能欣赏作品,但它与美术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艺博会属于消费场所,墙上挂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消费品,艺术有自己的强烈属性,它不能完全按照产品思路来打造,但它完全可以进人们的生活,并与之息息相关。

既然艺术作为消费品,那么势必需要与之相应配套的服务,在上海世贸商城开幕的第五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记者发现了一项特别的服务。只要在青艺博上购买了艺术品,青艺博除了将安排专门人员上门布置摆放到位之外,还会贴心地让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同时带上几件价格相近的艺术品。难道买家选定了的艺术品,到搬进了家门之后还会再改变主意吗?答案是,以备不时之需。

艺术品给人的感受具有特定的场景性,往往随着周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许一件同样的艺术品在艺博会当时特殊的灯光、墙壁颜色、人们心情的映衬之下观看的感觉,与进入家庭客厅环境转换之后的观看感受,截然不同。这时,青艺博服务人员特意多带几件艺术品的意义便凸现出来,可以让消费者再进行一轮挑选比较,哪件更合适当下的场景,一目了然。“打通艺术品消费的最后一米,甚至最后一厘米的距离。”青艺博艺术总监王芳说。要知道,许多人收藏的第一幅画,就是在青艺博成交的;许多青年艺术家的第一幅作品,也正是在青艺博找到藏家的。

这最后一厘米的距离,恰恰体现的就是一个艺博会的服务立场与细敏的心思。青艺博重点服务的,就是那些普通观众,那些对艺术品有需求爱好、将来可能收藏艺术品的群体,只有他们,才会为一幅作品的去留而犹豫,才不确定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不是适合家居的场景,才没有一个固定的收藏线索。

“艺术博览会”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兴事物,迄今为止历史还不足50年,在中国的历史更是不到20年。它是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一种将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其实在艺术博览会上,艺术更无需被加上神秘光环,如若不能赋能在产业上,艺术便很容易成为一个“不被需要”的概念。“我们有了作品、有了IP授权、有了可以转化的衍生品、有了展览的输送,上海青艺博就是一个可以供应各方面艺术需求的可盈利平台,而不仅仅停留在展览本身。”王芳说。

什么是“青年艺术家”?即作品尚未被画廊完全代理,创作范式尚未完全定型,敢于多元并置、创新求变,挑战人们在艺术上惯常的审美定势和固有的艺术观念的那一批人。和很多人对于艺术家的想象不同,王芳总是说,实际上他们是个非常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思维都非常单纯,除了创作这件事本身之外,在后续的许多市场操作上,他们几乎没有验证和反击能力。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他们对机会的把握度实际上甚至是迟钝的。”

一个艺博会,让初入艺术收藏领域的收藏者享受到最妥帖的服务,让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寻觅到最初的知音,这正是打通了艺术品消费的最后一米甚至最后一厘米的更深含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