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办事就像网购 皆因有这两“招” 你看,你看,海派蝴蝶酥创意“起飞” 来临港,是青春不悔的选择
第6版:上海新闻 2019-11-14
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小丽——

来临港,是青春不悔的选择

高小丽本报记者陈梦泽摄

上下班开车累计12600小时,行驶里程5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5圈……这串数字基本概括了高小丽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工作14年的状态。她笑称,自己晚上睡觉时都会梦见开车在S 2高速公路上奔驰。作为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小丽亲身参与了上海电气临港基地从无到有的建设,亲眼见证了临港从一片滩涂泥地到一座智造新城的崛起。她说,来临港,是青春不悔的选择。

初来临港 眼前一片滩涂地

人们习惯把上海电气称为“大电气”,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这里诞生过众多“第一”:中国第一套火力发电机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套核电机组,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机组……

2005年,上海电气投资80亿元,要在临港打造“特大、重型、超限”装备制造基地。彼时27岁的高小丽,还是一名大学教师,在杭州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内心却渴望着新的挑战。偶然得知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建设的消息后,高小丽说服了家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临港,成为了一名“上海电气人”。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滩涂地,芦苇荡里不时飞出几只白鹭,空气中弥漫着海水咸涩的味道。”看着眼前的场景,高小丽难以相信,短短几年时间,这里能建成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装备制造基地。

开始建设 困难挑战一箩筐

建设初期,困难重重。“那时临港基地只有40多个人,没有办公室,大家就在集装箱里办公;没有电,就用柴油机发电;没有食堂,就吃盒饭;没有宿舍,就每天来回140公里往返市区。有些同事需要24小时坚守岗位,晚上索性睡在车里。”

夏天的临港,夜晚蚊子成群,“密密麻麻、肆无忌惮地袭来,短短几分钟,就把露在外面的皮肤咬了个遍。”冬天的临港,风寒彻骨,“吹在脸上跟刀割一样疼”。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小丽和同事们开展了前期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加班成了常态。那时高小丽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高强度的状态维持了四十多天。

历尽艰辛 创多项“世界第一”

2005年7月9日,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一期项目正式开工。高小丽清晰地记得,那天天气特别好,“一根根桩打进岩层里,我们的心也跟着激动地怦怦直跳。”厂房一座座建成,项目一个个落地,这背后的艰辛只有亲历者知道。

高小丽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在临港,用汗水换来了基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基地建成项目17个,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厂房50万平方米,拥有4000台套设备,100多台套高精尖加工设备。伴随着业内8家企业的入驻,临港基地的产品更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

高小丽自豪地告诉记者,“百万千瓦级火电设备、当前世界上风电市场运用最多的4MV风机、我国第一台万吨级海水淡化设备、世界上最大缸径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及配套船用曲轴都是在临港基地诞生的。目前,临港是国内核电核岛主设备生产集中度最高、产品最全的地方,可以说,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核电产品遍布了中国每一个核电站。”

选择无悔 付出都是值得的

看着基地取得的成就,回想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高小丽感慨,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其实就是临港建设发展的缩影。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这里,能够参与中国高端制造产业的建设,能够见证上海临港的发展,这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

今年是高小丽来到临港的第14年,如今的临港早已崛起为一座产城融合的“智造新城”。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伴随着各项政策的相继推出,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端制造项目纷至沓来。高小丽表示,未来的她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电气也会积极规划、布局符合新片区战略方向的产业,助力企业在智能化时代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本报驻临港记者 杨欢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