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这群“天鹅”真性情 足不出沪 艺览无余
第7版:文体汇 2019-11-17
艺术节主角是“你我他”

足不出沪 艺览无余

大家一起跳本报记者郭新洋摄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到第21届,时常有人会问,谁才是艺术节真正的主角?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家吗?是国际乐坛的一流名团吗?是众星云集的重磅剧目吗?是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作吗?都不是。作为人民大众的节日,艺术节真正的主角从来都是看台上永不缺席的“你我他”。

正是因为有看台上那一张张期待的面孔、有愿意身心交付全情投入的“看客”们,艺术节才成为了今天的艺术节,才有大家、名团、重磅剧目和新人新作年复一年、纷至沓来。有人说,坐在艺术节的看台上,就仿佛路过了世界;事实上,坐在艺术节的看台上,是世界路过了我们。

世界瞭望台

置身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莫扎特歌剧《魔笛》的现场,旅居国外数十年的周旭阳兴奋地难以自持:“这样重量级的卡斯,来自‘世界歌剧中心’最原汁原味的演唱,居然就在家门口,放到从前想都不敢想。要知道,就算是在国外,要候到这样的重磅剧目,也要时刻关注、提前抢票。”

拖着行李箱等候入场《德龄与慈禧》的罗佳佳,已在上海“驻扎”一周了,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在杭州找了工作的她,略有些懊恼:“高铁1小时就能从杭州到上海,看演出也方便。可每逢艺术节又会觉得不满足,1小时的距离还是遥远了,恨不得支个帐篷就住在剧院旁边。”

维也纳爱乐连续三年来沪,外行都能看成内行;荷兰国芭敬献《大师颂》、以色列L-E-V舞团上演“强迫症之恋”……放眼艺术节的看台上,最淡定的当属申城市民,“家门口”的艺术盛宴,足不出“沪”就能阅尽。

舞台在延伸

本想逛逛上海大世界却偶遇“世界风·12小时”的赵思琪,没有想到,看个魔术居然就和魔术师零距离面对面了。12岁的孩子“童言无忌”:“我还以为自己在春晚现场呢,魔术师走到我眼前变戏法,就好像刘谦站在我面前,下一秒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蹈12小时”的现场,听到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在广场上响起,曹睿想都没想就拉着小伙伴往前跑。一瞬间,原本空旷的广场上聚集了好多人,演员们伸手召唤围观群众,很快老的小的载歌载舞地围到一起。那一刻,看客们融入艺术本身,是真正的参与者。

云上看直播

艺术节的看台无所不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在现场”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大大小小的屏幕都是人们关注艺术节、欣赏艺

术佳作的展示屏;而只需要一根网线,你就能随时随地、一秒“切换”到现场。

去年,“艺术天空”首次探索优质节目线上直播,共7台剧(节)目加入直播行列,在线收看人次总计突破200万;今年的“艺术天空”加大了线上直播力度,在多个视频平台开通了“艺术天空”的直播专区。“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线下,也能展示在“云上”。

如今的看台,早已挣脱了剧场的地理限制,摆脱了“正襟危坐”的束缚,超脱了线下和线上的界限,它无限延伸更为辽阔,形式多样更加丰富,而看台的多元也给看客们带来更多可能性,他们可以选择静静观赏、激情参与或者和艺术来一段没有距离的“异地恋”。

本报记者 朱渊

马上评

围观中成长

□朱渊

在围观的时代,什么最宝贵?就被围观者而言,是关注度,是点击量。那么作为千万关注度、点击量之一的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呢?是什么,值得我们牺牲时间和精力去追逐;是什么,值得我们凝聚身心去关注,事实上,选择在自身,围观什么,决定你能获得什么。

记忆犹新,在“舞蹈12小时”辛丽丽的大师课上,遇到大清早从莘庄赶到古北的一对母女。孩子先看了谭元元和朱洁静的“交换作”,在广场上参与了“快闪”,又现身大师课成为舞台中心最耀眼的那一个。只能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舞蹈大师站在身侧,轻柔地纠正自己的动作,成为孩子心中最难忘的一刻。下完课,她对妈妈强调:“我将来肯定是要跳舞的,我再也不喊苦了,我会坚持下去的。”

年复一年,在艺术节的看台上,有看客从门外汉围观成了资深乐迷;有看客从爱好者围观成了舞蹈老师;更有无数最初如白纸般的看客,在这方舞台上,围观了名团佳作看到了世界斑斓;围观了名角好戏,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围观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快节奏带来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心、有情、有追求的看客,在围观中获益、在围观中成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