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让孩子既“走得快”更“走得远” 把足够的时间还给孩子“乐学” 教会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每门学科都能挣“爱豆积点” 编校本作业 抛教辅材料 减负 孩子很高兴 父母有“四怕”
第4/5版:新视界 2019-11-17

减负 孩子很高兴 父母有“四怕”

申城中小学 探索增效新路径解家长焦虑

图1既带孩子玩儿,也不忘督促完成作业 杨建正 摄

图2别忘了让孩子们也笑起来 庄毅 摄

图3学生家长组成了“陪读大军”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图4九亭三小“爱豆”小农人收获颇丰 采访对象供图

图5行知外国语学校校本作业突出精编精练 采访对象供图

图6七宝实验小学孩子课余着迷唱童谣 采访对象供图

图7海桐小学摄影课教孩子发现生活之美 采访对象供图

11月14日,教育部召开通气会提出,减负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学校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上海更是出台一揽子措施,亮出一整套组合拳,希望通过控制作业量、优化作业布置,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减负既热切期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观望与忐忑。近日,记者在多所中小学实地探访许多学校在减负增效工作中所探索出的新路径,以及取得的新成效。

规范作业禁止“超前”

近十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没隔一两年就会出台“减负令”,有些还屡屡被冠以“史上最严”之名。为什么有些学校、有些家长根本不把减负当一回事认真对待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根源有二,一是我国没有明确的立法,禁止超前教育;二是我国升学考试制度相当一部分还是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前者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负担反而更沉重;后者导致整个基础教育盛行“唯分数”论。两者结合在一起,各种减负措施就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这次上海市教委要拿作业“开刀”?因为,减负不能形成一种“学校减、家庭增”的怪圈。一份有关中国小学生数学作业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每位家长平均每天批改2页作业,其中口算题目有165道。上海家长每天批改量为平均1.8页。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系主任王健表示,这反映了普遍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边界模糊的情况。家长热衷自己给孩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现象,是焦虑的典型折射。家长批改的作业量不小,孩子也被裹挟进了家长们互相攀比的焦虑中。他说,现在的家庭教育还会包括批改学科作业,这不是正常的现象,即使家长出于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额外补充一些作业,但这个作业是不是合理、“量”究竟该怎么把握、“质”又由谁来保障,这些都是教育的专业问题,家长具备这个能力吗?王健认为,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于关注生命健康、养成生活习惯、丰富生长经历,而不能本末倒置。

抢跑抢学并不科学

有家长对记者说,减负有“四怕”。一怕“自己减,别人不减”,二怕“本校减,其他学校不减”,三怕“学校减,培训机构不减”,四怕“教材减,考试不减”。令不少家长心有余悸的正是那句流行语:“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平时由老师布置作业、学校统筹监控,所有学生每天的活动都已经相当充实,学霸本事再大,也没有多少可以“扑腾”的余地。一到放寒暑假,别人休息了,那时的学霸才真叫“天高任鸟飞”。

事实上,“就怕学霸放暑假”,就是说有些学生所得的“高分”是源于加班加点的超前学习,抢跑学习。学得比别人早、学得比别人快、学得比别人难,反映在卷面应试上就会屡试不爽。对此,熊丙奇建议,在减负的同时,还应当禁止任何形式的“超前教育”,明确禁止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超前教育,这是治理课业负担顽疾的必要举措。

中小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唯分数”。教育专家、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提出,基础教育是要把全人类形成的一些知识,用学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兴趣、研究,深入、好奇都在这个基础里面。所以,基础教育不能丢掉了这些重要的基础任务。再怎么改革,不能把“基础性”改掉。

引导学生人生向往

课业负担减不下来,除了政策不得力、执行不到位,更主要的问题还是观念,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在引导孩子成材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孩子做作业,家长做什么?”在叶澜看来,基础教育应当首先面对具体的个人生命成长,要让孩子对人生有向往、有追求。“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我觉得要留下明亮的心,要留下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向往、追求,这个太重要了。再好的孩子,如果只知道‘我就要考名牌学校’,别的都不在乎,那就完了。教育就是一定要让他们知识自己未来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说。

为什么减负这么多年,升学的“指挥棒”仍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师生们头顶?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说,高考的合理性在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高考也存在不尽合理的一面,那就是挑选的学生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大学的培养目标。有的学生其实上高职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成材。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特长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没有必要一定要用“有多少学生考进了名牌大学”作为衡量中小学办学水准的尺子。现在有个误区,就是习惯把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几所大学看成“最好的大学”,而又把录取分数靠后的大学视为“最差的大学”,这既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也不利于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更会对基础教育产生负面的导向。

首席记者 王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