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旅美二十多年,IT“大牛”业余写作屡获奖
第21版:新民海外 2019-12-01

旅美二十多年,IT“大牛”业余写作屡获奖

陈九在练习书法

陈九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

陈九和读者

人物名片

陈九

旅美作家

北美华人作家协会创会会长

纽约市政府数据中心主任

2011年,得知小说《老史与海》在中国获得了第14届百花文学奖的时候,陈九正坐在纽约市政府的办公室里,面对着大量的数据管理工作。这个消息让他感到非常激动,但当时知道的时间有些晚,他已来不及回中国参加颁奖礼……

陈九原名陈志军,195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1986年到美国攻读国际事务硕士,1989年攻读计算机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硕士,现任纽约市政府数据中心主任,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曾创办北美华人作家协会并任职会长。1999年到2003年,他担任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

多年来,陈九笔耕不辍。今年11月,他的最新中篇小说选《卡达菲魔箱》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文/林景

1

“俄亥俄不相信眼泪”

1986年,陈九带着45美元,只身来到了美国俄亥俄州深造。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的陈九可谓举步维艰。独自在学校里待着时,电话响了也不敢接,因为他连一句“Hello”都说不出口。“但是俄亥俄不相信眼泪,我没有时间为自己处境艰难而难过,必须马上坚强起来,努力找出路。”

最困难的时候,他每周的伙食费只有7美元。“2美元鸡腿,1美元土豆,1美元牛奶,1美元苹果,1美元面包,1美元鸡蛋。看着也是有荤有素,营养丰富,很符合当时简约精致的生活风格。”陈九调侃道。为了生活,他寻找各种打短工的机会,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在餐馆洗碗送餐,在建筑工地油漆顶棚,在林场伐木……那段时光,他称之为“凭力气混吃喝”的日子。

打工的日子有苦有甜,也会有一些有意思的经历。有一次陈九和同事被派去送外卖,同事也是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当时没有GPS导航系统,他俩又对行车路线完全不熟,开上高速路后错过了下匝道口,就一直往前开。好不容易下了高速路,直接到了一个貌似机场的入口。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走向他们。陈九和同伴不禁紧张起来。一番询问后,得知他俩是在餐厅打工的大学生,士兵的态度就缓和下来,告诉他们误入的地方是空军基地,还指着远处一架飞机打趣道:“那是里根总统的专机,难道你们是来给他送餐的?”

如果说这次还只是个玩笑,后面一次经历就让陈九笑不出来了。那次他独自去送外卖,刚把车停好,就被一个冰冷的东西抵住了太阳穴。用了几秒,他才反应过来那是一把手枪,这是遇上了打劫。虽然最后对方发现他只是个送外卖的没什么钱而作罢。

到美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陈九的生活十分拮据。他不仅需要到处打工挣钱,还租不到条件好的房子住。当时他住的房子连暖气都没有。他并不知道,没有暖气的房屋按规定是不能出租的。后来,他随一个教会团体到纽约布法罗市过感恩节,被安排住在当地一个叫安娜的老太太家里。吃饭的时候,老太太全家都要先祈祷。陈九也跟着祈祷,轻轻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愿望——“希望我能住在一个有暖气的房间,俄亥俄的严冬实在是太冷了!”安娜十分惊讶地问他:“你房间里没有暖气?那你怎么取暖的?”陈九如实回答:“有一个铁炉子,我自己到后院砍树,靠烧木头取暖。”

奇怪的是,从布法罗市回去后,房东很快给房子装了暖气。陈九很诧异,询问原因,房东很不高兴地回答说,还不是因为你向有关部门打了“小报告”。虽然这个“小报告”并不是陈九打的,但那天晚上是陈九到美国后第一次睡在了暖和的房间里。

2

半自传小说《老史与海》获百花奖

打短工的日子持续了近10年。在工作和生活都安稳下来后,从小爱好写作的陈九才重拾笔墨。刚开始,他尝试用英文写作,却总是感觉意思表达不尽,不能尽兴。而10年来独在异乡的过往经历和孤独感受,又让他十分渴望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陈九决定改用母语中文来写作。当时他最熟悉的是海外华人的生活,“刚开始,我纯粹以一个留学生的视角来写。当年文学界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作品《北京人在纽约》,描写的是一批中国人到美国奋斗打拼的经历。而我是把自己作为美国社会的一分子来描写这个国度,可能会比刚到美国的人深入得多。”

《老史与海》由此诞生。那是在陈九打工的生涯中,让他难以忘怀的一次出海经历。他以这份经历和感受为基础,创作了这部后来获得百花文学奖的小说。谈到获奖原因,陈九说,中国的文学种类中一直缺乏海洋符号、蓝色坐标。而《老史与海》正是一部海洋文化作品,“或许这是获奖的原因之一吧。”陈九说,“在大海上,那种不顾一切、不能回头的精神是海洋文化的显著特点。小说里抓龙虾和出海的技术部分都是真实的,在茫茫大海中,两个生命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感觉也是真实的。”

至于文字风格,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的书,陈九读了很多,对他的影响很大。后来到了美国,受到了各种英文风格的影响,所以陈九的文字风格变得兼容并蓄。

陈九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多年来雷打不动,这是他的日常。继《老史与海》之后,他陆续创作了小说集《纽约有个田翠莲》《挫指柔》;散文集《纽约第三只眼》《曼哈顿的中国大咖》《活着,就要热气腾腾》,以及诗集《漂泊有时很美》等。他的作品曾获第14届中国百花文学奖、第4届《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及首届中山文学奖。随着名气越来越响,他还陆续担任了国际笔会成员的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北美华人作家协会创会会长等。

今年11月,陈九最新中篇小说选《卡达菲魔箱》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为他作序:“读陈九的小说,我就能感受到他在太平洋两岸穿梭来往,互相观照、互为镜像的这样一个视角,由此他也形成了陈九式的新移民小说,或者叫国际自由人小说。”

3

5年部队生涯造就坚强意志力

在美国打拼了30年,陈九说自己主要靠的是信心和意志力,“几乎没有真正害怕过什么事,我总是相信通过持续努力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还在俄亥俄州读书的时候,西弗吉尼亚林场要招一批暑假短期伐木工,报酬是5000美元。这对陈九他们这些穷留学生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但是大家一商量,对林场的环境又觉得很害怕,担心工作太辛苦坚持不下来,或和那里的人相处不好,或遇到狗熊之类的未知风险,最后都放弃了。陈九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应付那里的各种状况,于是就一个人去了林场,做了一个暑假的伐木工。事实上确实很辛苦,但他没有遇到什么风险,顺利地挣到了钱,还意外地发现了当地人粗犷、朴实、热情的特点,和他们一起伐木、喝酒、聊天……“感觉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束缚感的生活,对我的触动很深。”

这种信心和意志力其实都源于陈九曾经的部队生涯。15岁,他就当了铁道兵,整整5年时间,一直到上大学。铁道兵担负着工程建设和保障任务:铁路抢修、抢建、物资输送……每完成一项任务,每战胜一次艰难、客观的自然环境,都会让他的意志力和信心又增加一分。也是在这段当兵的日子里,陈九开始阅读,启蒙青春,学习表达。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阅读,阅读笔记积累了近100本。这5年,是陈九认为出国前最珍贵的5年。“它让我的生命打上了不一样的底色。”

说起笔名,陈九笑着解释,“九”字也有“酒”的意思。因为自己很喜欢喝酒,和朋友畅饮,或独自小酌。陈酿的酒很值钱,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陈酿一样,让人生保值并不断升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