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云涛不语 月浪无声 千朵万朵压枝低(水彩) 沁园邨里的叹息 用点心,成自然 孤岛的生活是可耻的 上海最早的轻音乐团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2-01

孤岛的生活是可耻的

费里尼

在我的朋友圈里,俞挺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心气甚高,当然不是虚张声势的那种,而是言之有物学养丰厚的那种。但还是傲,外头人看着讨厌的傲。

我和俞挺认识多年,开始他是我采访的对象——一本铜版纸杂志约我专访他,彼时的他,皮衣皮裤——多年之后我常调侃道:伊搿辰光,侬和汪峰的区别就是少一条皮带上的大链子。

当然,头发也还算茂密。

初识之后的很多年,我们淡淡地交往着,在微信被发明之前的岁月里,一度失联。直到几年前他写了一本关于上海的书。作为朋友圈里公认的上海原教旨主义者,我和他再度聚首,并且,我写了一篇书评,里边一句话瞬间击倒了这个傲气的中年男人,我写道:(俞挺)经常有意无意放大自己其实人畜无害的攻击性。

就像电影《卡萨布兰卡》最后那句台词说的,一段美好的友谊开始了。

近期,这个再也与皮衣皮裤无缘的男人,在上海之巅——上海中心的朵云书店发布了他的新书《上海小吃指南》。他外在的攻击性近年收敛了大半,但是阴面的傲气,还是充溢在日常人设——也是他的宿命中。没了这点特质,俞老师应该会非常乏味。在这本被设计成三小本本的书里,他核心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一名来自1970年代,市井小吃深情款款的追忆者兼入殓师、本城最孜孜不倦的民间代言人、视妻女和家人为生命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好男人、感喟青春已逝但还是努力“扶我起来试试”的伏枥老骥。

痴长一岁的我,感同身受。在这个城市已经日益不以我们的意志作为转移,撒着欢子奔向前方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用我们不可替代的记忆和文字,为未来人类做人文考古时,留下一点草蛇灰线。正史不屑修、不值得修的东西,私家记忆来补。

我真的看完了《上海小吃指南》。那么,这真的只是一本有关美食黄页的书么?智者见智,黄者见黄。按图索骥,自然可以大快朵颐。但是,我更喜欢的是俞挺夹杂在黄页信息缝隙里的情绪侧漏。

“咖喱煎包看上去朴实的外表下面隐藏的咖喱味道像极了恶作剧,我们吃了它,仿佛平庸的生活会因为做了一些小罪恶的事而精神百倍”;说吃肉馒头——“年轻人常说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运的。身处黄金时代。我们的确需要感恩。但我们当时真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妙不可言的年代。”批判龙虾泡饭的徒劳——“用豪华来包裹心酸艰苦的回忆,似乎为了证明苦尽甘来,但最后在口腔里各奔东西的汤和饭,说明了他们本不是一家人”。

还有,那个上世纪90年代清华校园里,能吃一斤汤团但是被北京一斤元宵击倒的宁波同学的故事也很有趣。

对一本书,各人有各人的阅读方法。对这本,我的建议,先是按照黄页的办法,想吃什么,翻到哪里,按俞挺指点去尝试一下。再有闲,找黄页之外的文字品读一下,那里有一个深爱这座城市的男人的口腹成长史的鳞爪,他的记忆、判断。或许纯个人,但是关于时代的共鸣是相通的。我常说,一个写纪实类文字的作者的最佳年龄其实最好从50岁开始——一个再混蛋、混沌、混账的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摔打,也会变得悲天悯人起来。

那谁不是说了么,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孤岛的人是可耻的”是印在书正文的最后一句。在时代的汪洋中,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如今的人类已经不需要猎食,甚至不需要离开屋子出去觅食,人类的啮齿特征除了在某些综艺明星身上依旧突出之外,大部分已然日渐平和。我们每天都在退缩,从大陆分离出离岛,就那么孤零零杵着。

小吃指南就是人间指南。如果一个人连吃的劲头都没了,盘桓人间的意义又在哪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