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50年前,美国用“空中核示威”要挟苏联 “煤化油内讧”加速日本败亡
第22版:军界瞭望 2019-12-02

“煤化油内讧”加速日本败亡

日本陆军北海道煤化油工厂的耐高压反应釜

日本陆军坦克因为缺油成了废铁

日本海军航母因缺油而难以出动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怕被盟军切断石油供应,很早搞起人造煤化油项目,一度保证部队用油。与之相比,日本在1944年被盟军海上封锁后,无法得到东南亚原油,只能用松树根炼制劣质松根油供军舰飞机使用,完全无济于事。那么,日本自知有“战略软肋”,却为何铤而走险,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呢?

为了省钱和赚钱

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为战争作准备,他非常关注油料自给,将煤化油列为德国重要军事项目。相比之下,日本关注煤化油的初衷是为了省钱。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招致欧洲各国谴责,进口石油受阻。可是“只讲利益,不讲道义”的美国趁机填补日本石油市场,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1937年为例,日本为进口美国原油花掉7.31亿日元,而全年预算才28亿日元。为了继续战争,日本内阁提出“七年煤化油计划”,预计到1943年可年产200万吨煤化油,满足军需。

由于美国奉行绥靖政策,且出于商业目的未对日禁售,日本进口的美国油品不仅便宜,而且质量也比煤化油好,因此到了1940年,侵华日军飞机所用的高标号航空汽油、高等级润滑油几乎都是美国货。连带的,日军嫌煤化油低劣,拒绝购买,结果怕亏本的日企自然也不敢投钱研究了。1941年,美国以石油断供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日本孤注一掷,发动太平洋战争,直接掠夺欧美在东南亚殖民地的油田,可结果是陷入更深的战争泥潭。

选择最不合适的

其实,对于依赖美国石油,日本军界确实有人担忧过。1937年,日本陆军省装备整备局战备课长长谷川基大佐就呼吁煤化油产业化,防止“美国断供导致日本休克”。

长久以来,以煤为原料的人造油主要用低温干馏法、直接液化法和合成法进行生产。低温干馏法是将煤放入400-600摄氏度的低温干馏器(一般化工反应的多为千度以上),生成液体燃料和固体废渣,但油体杂质多,转化率低,很难满足军用。直接液化法则是将煤在反应釜里加压,用催化剂使之和氢气反应,生成重油,而重油继续加氢裂化就能生成汽油,这样原料利用率高,油品质量好,但工艺非常复杂。至于合成法,是将煤和水蒸气反应,产生由一氧化碳和水蒸汽混合的水煤气,然后在高压反应釜里催化,生成烃类混合液体,再进行裂化,生成油品,此举成品率高,技术成熟,纳粹德国所用的费托法就是合成法,制出的汽油品质甚至比石油裂化的还要好。正是依托费托法,德国在1944年的煤化油产量超过了400万吨,成为德军装甲兵和航空兵的主要油源。

按说合成法技术成熟,德国又是轴心国盟友,可以转让技术,但日本军部却选择技术最困难的直接液化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计划建设10座煤化油工厂,年产63万加仑。可直到战败,日本在本土和伪满才建成4座,且均未投入工业化生产。另据档案记载,日本三井物产曾获德国技术专利,于1936年才开始研制合成法煤化油设备,但因侵略战争而打断,最后一事无成。

面子比什么都要紧

为什么日本会如此选择呢?原因居然是陆海军内讧。

20世纪20年代,日本石化工业起步,从原油提炼的轻质汽柴油供陆军汽车坦克用,重质黏稠的重油供海军军舰用。但随着航母服役,日本海军需要高标号航空汽油来起降飞机,可素有矛盾的陆军百般阻挠,双方势同水火。为了能得到更多汽油,日本海军从1932年开展煤化油研究并看好直接液化法。让人无语的是,他们在实验室中造出产品后,就主观臆断能快速产业化,而且幻想未来垄断日本煤化油产业,这意味着一旦油源被海军掌握,那么向来“无礼”的陆军将不得不低头,在预算等方面都向海军让步。

日本海军不顾一切地加大投入,可用直接液化法产油却困难重重,他们缺乏超低温空气分离厂的关键设备,这意味着大规模分离油品和残渣的工艺无法过关。恰在此时,日本陆军鼓吹从德国引进合成法技术,如果成功,将使海军前功尽弃。出于本位主义,日本海军竭力抨击合成法,军种间的技术争端甚至成了1941年对美开战前日本军部最紧要的问题之一,陆相东条英机大骂海军“败事有余”,可无济于事。后来,日本陆军仍然引进德国技术,可炼油所需的大直径耐高压反应釜仅有生产大口径舰炮的日本吴和室兰海军兵工厂可制造,日本海军怎么可能给陆军生产设备,自然找出各种理由推脱。日本陆军虽有炮厂,但陆军炮口径小,膛压低,技术落后,实在是无能为力。

当战争打到1944年,日本煤化油事业毫无进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海军直接液化油工厂纯属摆设,而掠夺自东南亚的石油又运不来,日本飞机、军舰都无法开动,只能任由盟军将其炸毁,坐等灭亡。朱京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