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最恰当的时间,讨论当下最热的话题。”昨天下午,2019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举行。国际智库与各路专家齐聚浦江之畔,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展、现状与挑战,从体制机制、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产业规划、人才流动等方面共商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国家战略提出一年多来,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个月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如今,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正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热潮。
家底 六个万亿GDP城市
以约1/26的国土面积、1/6的人口,创造近1/4的经济总量、1/3的进出口总额、2/3的外商直接投资和1/3的对外投资,如今,长三角地区正承担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不少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长三角区域的“殷实家底”。戴德梁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黎庆文说,2018年上海新增外资研发中心15家,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新增亚太区总部18家。“国际优势产业要素正在加速向上海集聚,总部经济对上海青睐有加、持续加码。”放眼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万亿GDP城市达到6个,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和宁波。常州与南通也紧随其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挑战 产业布局与创新环境
尽管展现出亮眼的发展势头,在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长三角城市群还面临不少挑战。不少智库专家指出,长三角区域的均质化发展间接导致区域内城市间的激烈竞争,在产业方面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张帆建议:“上海近几年推动的G60科创走廊,里面有9个产业集群,已经探索出了怎样在浙江嘉兴这些与上海临近的城市,在高科技产业上形成协同,通过创新利益分享机制在城市之间做平衡。G60科创走廊形成了未来南北之间协同的好的趋势。”
长三角的创新环境也是专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德勤中国创新主管合伙人、华东主管合伙人刘明华提出,创新环境是长三角城市的“短板”,创新氛围(城市互联网+氛围)、创新成本(工资水平与写字楼租金)这两项指标尤为落后。他建议长三角城市间发挥“合体”作用,建立全要素的创新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加快推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展望 形成超级产业集群
“长三角一体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众望所归的制度创新。”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中国区副总裁许季刚提出长三角区域超级产业集群战略,加强各产业集群自身的内功修炼,以及实现有效的跨区域资源配置。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增强区域经济体量,更要增加区域经济韧性。”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朱晖建议,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在于“核心创新竞争力”“战略纵深”“抗风险”等。在创新生态方面,可以借鉴波士华城市群经验,组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组织和垂直产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在产业分工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城市群经验,统筹制定全域产业差异化布局;在协同机制方面,可以借鉴里尔城市群经验,从顶层设计入手,消除要素流通壁垒。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