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构成长三角良好的营商环境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有关专家看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既要对标国际最好,也要解决市场主体最关心的问题,从而做得更好。
“做生意来长三角,没错”
刚过去的11月,美籍华人郑祐宗非常忙碌。作为义乌墨西哥采购商服务中心主任,他刚参加完上海进博会,又马不停蹄参加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秋季展。20年前他刚到义乌时,仅是将采购的小商品销往美国、巴西等国。“我在墨西哥生活了40多年,对美洲国家人的生活较了解。当时到义乌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将义乌小商品销售到美洲一些国家。”郑祐宗说,“随着近年来长三角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这两年中国进博会的举办,其中的商机越来越多,像货物进口便利等,让我有信心在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开设了墨西哥馆,365天展销墨西哥商品,同时将当地文化介绍给更多人。”
在郑祐宗看来,之所以能够下这样的决心来推荐墨西哥产品,主要还是因为在上海,能够依托进博会来展示和对接墨西哥产品,而在义乌,则可以将墨西哥商品销售到中国各地。他更加看重的是,目前长三角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去年11月21日,上海市工商局、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和义乌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推进商标品牌国际化合作协议。
“这两天,我在积极研究《纲要》带来的商机。”郑祐宗说,“这两年,朋友向我咨询到长三角做生意怎么样,我跟他们说,‘做生意来长三角,没错’。今后,相信《纲要》的进一步落地,长三角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
便利举措纷至沓来
在《纲要》公布之后,国家税务总局近日推出16项税收便利服务举措,推进征管一体化、办税便利化,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其中,以上海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举措为基础,形成长三角区域税收营商环境升级版清单。
国税总局推出的16条举措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政策并不是越优惠越好,而是要使之规范、稳定、透明、可持续,值得信任。不仅是有关政府部门,一些开发区也在积极贯彻《纲要》,推出相关服务举措。据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理事会主席、上海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透露,在不久前通过的《长三角开发区创建营商环境高地共同宣言》中就指出,长三角开发区热忱欢迎全球各类产业、企业和人才到长三角开发区内创业、生活,并将从软件和硬件,从力所能及的服务做起,为产业、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最优质发展环境。
政策法规同步跟上
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法规要跟上。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围绕如何加强法律监督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上海有关部门要做好执法和司法数据共通互享工作,尤其是要提升法院和检察院书面建议的权威性和效率,建议尽快成立上海市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设立相关法院和检察院服务机构推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仲裁和调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法院和检察院机构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在长三角地区内建立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法院集中管辖区域内知识产权案件、区域内各知识产权法庭‘三审合一’的司法主体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互补协作机制。支持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协作机制。”上海市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吕国强建议,要继续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使长三角地区成为未来亚太地区知识产权申请的审查地、知识产权纠纷仲裁与诉讼的首选地。
首席记者 方翔
畅想一体化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毫不掩饰对上海的好感,“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办事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开设一个汽车工厂的全部程序。”马斯克说自己“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从“上海速度”到“长三角速度”,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要做加法,更要协同发展,通过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视野,从小的切入口找到一些宏观方面的问题,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有序流动。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商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紧扣市场主体的核心诉求,该管的要坚决管住,不该管的要彻底放开,要赢得发展的主动,长三角地区不可能简单依靠优惠政策的比拼,更不可能靠低要素成本来竞争。只有争取在营商环境方面不断取得更大进展,才能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