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盘棋中,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江苏省会,南京有着怎样的定位和思考?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获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南京方案”基本成形,南京在长三角的自我定位是“战略支点”“创新引擎”和“门户枢纽”。除了建设特别合作区外,南京还将在江南、江北选择三地和安徽共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强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强地区间协调合作
去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编制了2018—2020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长三角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计划表和施工图。对照这一计划,南京初步考虑将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科创圈两大重点方向,围绕区域联动发展、协同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等7个重点领域落实国家战略,打造成为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
而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上,南京持续不断加强地区间协调合作。今年8月,南京宣布在淮安盱眙建设宁淮特别合作区。据了解,这个特别合作区由江北新区负责开发和建设,盱眙县负责社会管理,双方共同向省里争取建设用地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以及改革试点示范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积极探索跨界一体化发展。
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绿色是底色。近年来,在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南京不断创新前进。
早在2014年,南京就与镇江、扬州等都市圈城市签订协议,明确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措施,为开启长三角区域环保一体化发挥关键作用。此后,在G20峰会、国家公祭日、江苏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南京又与长三角相关城市同步实施扬尘管控、企业限产等措施。
随后,在绿色一体化发展中,南京又和滁州合作,跨越行政区划分隔,保护来安池杉湖湿地。其中,南京六合和滁州来安约定在附近开展稻田原生态种植,尽管亩产稻谷只有三四百斤,但却为鸟类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食物来源。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共建了生态链条,让跨省湿地最终成了“百鸟天堂”。
今年3月,由南京牵头,杭州、无锡、常州、镇江、湖州等5市参加,又共同举办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论坛,签署《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行动倡议》,开启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与跨省区域合作新路径。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和长江、淮河两个流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其探索方向是从行政区为主走向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今年8月,南京都市圈再扩容,新增常州金坛和溧阳,都市圈成员变成“8+2”,总面积达到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00万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同城化待遇,八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缓解看病难、看病繁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为了方便南京都市圈市民来宁就医,南京牵头建立了都市圈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推进都市圈远程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现已完成8个城市对接工作,并向都市圈市民提供145个医院9844个专科的预约挂号服务。截至目前,南京所有定点医院都100%纳入联网范围。其中,跨省联网医院238家、省内联网医院308家。
据了解,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方向是,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统一开放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盘棋”。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