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春运购票现场
“此时冷暖,那时聚散;人生起伏,山高水长。”每一年,我们心潮澎湃都是为了这等候一年的团圆饭。昨天,“启程·新春·团圆年”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藏品、故事征集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回望新老上海年俗的融合,春运的变迁,从购买年货、走亲访友到出门旅游的春节之行。一头牵着传统,一头连着现代。
春节不结婚
铁路运输多年来一直是长途春运的主力军。管晓明曾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他热爱收藏火车模型,各类票证、火车时刻表、徽标、列车员不同年代的帽子、被子等与火车相关的各种器物,见证了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也见证了春运的变迁。他还记得自己上世纪70年代时坐着货运箱车,车厢里点着小油灯,听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花了5个小时,从无锡回上海过年的情景,如今坐高铁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
他掰着手指数出当年春运的那些难处:一是买票难,“80年代每年上海站春运大厅就像一个大卖场,一般要开300多个卖票窗口,乘客们带着板凳、毯子,只为买一张回家的票”;二是候车难;三是乘车难,“最拥挤的时候不仅有空的地方都站着人,座位下面也躺着人,有的人买不到坐票,站几十个小时回家。随着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铁路自身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大大缓解了。”
为了归心似箭的游子,铁路职工也付出了很多,每年春运期间,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几乎全部来到前方,“为了保证大家都能过年,铁路职工有不成文的规定,绝对不能在春节期间结婚,在举家团聚的日子,铁路职工无法团圆,无法回家吃年夜饭,十天半月都看不到人影……”
你下班我加班
在上海,春节期间,城里的人虽然会少一些,但公交仍保持着春运之前的频率,以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没有早晚高峰。据统计,走亲访友的人群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都有,市内交通主要以公交为主,到了晚上7点,吃完晚饭,走亲访友的人陆陆续续回家了,才形成一个小高峰,尤其是在居民聚集的新村地区。
曾在提篮桥电车二场工作的张建人记得,“过去人们就爱带着孩子去逛上海动物园之类的地方,而今,自然博物馆这些新建成的科教场所则成为人们春节出行的热门场所。但去这些地方的公交已经不再热门了,因为这些地方一般都有地铁站点,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也出现了。”
刚从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退休的张建平,因为常年在地铁执勤,对地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收藏了七八千张、3000多套地铁卡及地铁列车模型。春运期间,地铁同样责任重大,它负责接驳铁路、飞机,迎来送往,同样需要增加班次应对春运高峰,同时,20多天春运的安全保护级别也提升,增加警力,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是队里警察正常上班的日子。“我从警37年,在家过年仅7年。”如今的上海,每逢春节空了一半,初三过后警察是否会减少?答案是否定的。春节对每个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因此,春节期间,尽管乘客相对少,警力仍比平时增加了三分之一,确保市民出行的安全。
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将于2020年1月11日开幕。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