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一次偶然的实习机会,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女生秦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专业社工,服务对象则是一群备受丧子之痛的失独老人。
据本市相关部门调查,目前领取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的上海失独家庭逾15000个,失独人员超过19000人。从2014年起,秦莹所在的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启动了失独家庭援助项目,目前已经实现了黄浦区所有街道全覆盖,服务家庭超过500户。项目团队由专业社工及上海师范大学、东亚银行等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成,80后、90后唱起主角。他们用年轻人的活力和热情,为失独老人们驱散心头寒意。
今天是冬至,虽然牵挂着叔叔阿姨,但秦莹说,自己和伙伴们反而不会在清明、冬至这样敏感的时刻打扰老人。让他们安静地抒发哀思,这是一名专业社工的职业准则。
“每接触一户新的家庭,他们不说,我们就不去主动提关于孩子的事情,也只是把活动信息告诉他们。”秦莹说,倾听,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事实上,老人们需要倾诉。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邻居无意中问起来“孩子去哪了”,往往用“出国了”搪塞。他们害怕他人的指指点点,甚至不愿接受关心和安慰。
最初,10户家庭参与试点,如今,经常参与活动的家庭已近百户。每季度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不定期相聚在一起做烘焙、做香囊、做皮具、出门旅游……伙伴们动足脑筋,努力把每次活动都办得不一样。为了避免老人们触景生情,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举办活动前,社工们会细心地避开印有“家”“团圆”的大礼包,而选用印着“福”“健康”等关键字的礼物。
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总干事秦天栋感叹,社工们要做的,就是要为老人找到一个情感的港湾,“一开始,老人们没说两句就一起抹眼泪,现在他们脸上的笑容多了!”
从2014年至今,目睹着一户又一户家庭走出阴霾,秦莹颇有感触。她坦言,在他人的故事里见证悲欢离合,对团队的年轻人情感冲击很大。但是,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和私人情感保持“疏离感”。最有效的安慰,不是陪着一起哭,而是通过积极的正向引导,将老人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如今,在社工们启发下,失独老人们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公益服务、为特殊学校传递关爱,互相帮扶着往前走,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今年70岁出头的老马在十年内相继失去了独子和妻子,用他的话说,生命中剩下的,只有“捱日脚”。如今,乐观开朗的他也成了志愿者,每隔一天就到街道的睦邻中心“上班”。忙碌的生活,让他的脸上重新漾起笑意。
日前,一本由华东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福州医科大学社工系主任郑立羽执笔,结合阳光善行社工实际案例写成的《计生特殊家庭服务技巧》服务手册编撰完成,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秦莹说,在服务失独家庭的过程中,她更明白了家庭的意义,“以前一有空就会和朋友约出去玩,现在我觉得,能宅在家,和父母一起看看电视,多幸福。”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