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莫比乌斯论坛本报记者徐程摄
几天前,一则“别人家孩子”的消息引来不少关注,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胡诗成,受邀观礼201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而在两个月前,她参加了在滴水湖畔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上台发表演讲。
近70位顶尖科学家与会,再创“亚洲之最”;新晋诺贝尔奖得主中4位来华……10月29日至31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科创热土——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开幕,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主题,聚焦基础科研、青年成长和国际合作。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会坚定走科技创新共赢、多赢之路,把开放的“门”打得更开、把创新的“火”点得更旺、把包容的生态建得更好,让科技创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如果说去年第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成功举办,我们见证了上海的‘速度’,那么今年的论坛,则让我们感受了上海的‘温度’。有这样的‘速度’和‘温度’,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上海在未来可能达到的科学‘高度’。”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中国是世界科技方阵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让世界科学版图发生深刻变化。
三天的论坛精彩纷呈,与会科学家通过莫比乌斯论坛、国际大科学计划、青年科学家论坛、8大主题峰会,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激荡智慧火花。论坛还发布了“上海倡议”,提出惠及人类未来的科技和科学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以此为基石创造出更好的科技治理模式。
世界顶尖科学家们,缘何对上海青睐有加?或许可以从他们的发言里窥见一二。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说,“如果有一天,因为点击化学再度获得诺奖,这是对我和中国同事一起工作的肯定”;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说,中国科研环境正越来越好,选择的天平不断向这里倾斜。一年一度的科学家聚会,孕育了一个更广泛、更创新的“朋友圈”,而上海,正以更前瞻性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