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悦读空间 上海文化总给人惊喜 百年老房换新衣
第7版:文体汇 2019-12-22
市民读书会上评论家分享心中的时代、艺术与生活——

上海文化总给人惊喜

昨天,读者顶风冒雨赶到长宁图书馆,参加市民读书会第十九场活动——“壮丽七十年系列,时代、艺术和我们的生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见左图,本报记者陶磊 摄),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眼中和心中的时代、艺术与生活,尤其是上海的文艺创作带来的文化飨宴。

一块石头

毛时安首先向读者“交底”:自己喜欢“讲真话”“说家常话”。

他讲了个小故事,山里有块石头,一剖二,一半做了菩萨,一半做了垫脚石。垫脚石说:出自同一块石头,你被人供奉,我被人踩踏,不公平。菩萨说:你是一刀砍下来的,我是千刀万剐出来的。毛时安就此分析:成功者多经过千难万苦;我们思考者考虑问题再进一步,一刀若砍错恐怕垫脚石也做不成,千刀万剐也不一定能成功;再进一层思考,如果没有无数垫脚石,人们如何从山下爬上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垫脚石。如此三层递进思考,毛时安诠释:文化,可以让人想明白很多事情,活得高级一些,文化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

一种气息

毛时安概括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文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颂歌英雄、新时期文学反思、新世纪百舸争流等阶段,《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于无声处》等诸多作品给人印象深刻。

进入新时代,文化获得高度重视。“这个时代非常需要好的艺术作品,今天的文化创作要写出新时代的青春气息。”毛时安强调。今年上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杂技剧《战上海》火爆。很多人感叹海派杂技首次尝试红色题材,惊讶于上海人民用杂技呈现雨夜飞渡苏州河等城市攻坚战……

一声惊雷

毛时安风趣地将外滩和弄堂比作“上海的外衣”和“上海的内衣”,外滩气派,弄堂高级。在他眼中,上海弄堂才是真正体现上海文化的本质内在。

当年很多作品表现战争英雄是金戈铁马式,而作家茹志鹃写的《百合花》,细腻温婉,堪称经典。沪剧《芦荡火种》后来被移植为京剧《沙家浜》。宗福先创作的《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

一次互动

互动环节,毛时安提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男女主演是谁?坐在最后一排的蓝衣少年第一个抢答:王佳俊和朱洁静。完全正确!他叫陈泽凯,15岁,是一名初三学生……

新民晚报社品牌活动“市民读书会”是面向所有市民的“悦读·悦心·悦人”的聚会。此次活动由新民晚报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民文化协会承办。 本报记者 郭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