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奔跑的老鼠(剪纸) 美味(中国画) 傅抱石画松鼠 我故乡的长辈 做“识相而有用”的人 一个人的行走 包饺子,家的味道
第12版:夜光杯 2020-01-25

一个人的行走

李 珏

每周一次的独自行走,已经酝酿了好久。其实,生活于这个城市,行走是随时都可以有的事,但偏要讲究一个仪式感,非得把这个“第一次”留在退休后的第一周,似乎这样的开端才有纪念的意义。

也有朋友调侃:你说要“周游世界”,咋一下子演变成了家门口的游荡?诚然,去远方固然是好,都说,旅游是“去看平时看不到的风景”。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在意我们身边的景色、在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城市的美丽呢?或许是熟视无睹,亦或许是想着不急不急总有机会。所以,这座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最终都是抱着琵琶掩着面孔的,两下相看,终究都是陌生。

一个人的行走,一点也不会孤独,因为这个城市有着太多诱惑你的东西,平日里藏在不经意间的风景,在脚步的丈量下,与我们的距离逐渐拉近、慢慢鲜活,直至身心全部融入其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也是怎样的一种奢侈,能够时时都在愉悦中体味着身心的快意。

近年来,邬达克建筑之风正健,前些日子看了个纪录片,被这些建筑之美震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遂决定把“邬达克纪念馆”作为首次行走的主要目的地。

沿着静谧的番禺路散漫地走着,道路两边的梧桐已经逐渐变色,但依旧未见满地落叶“尽带黄金甲”的盛景。“邬达克纪念馆”的大门并不在番禺路上,而是隐蔽在一条不起眼的弄堂内,因为事先做了功课,所以很顺利地赶在下午开馆时抵达。这幢邬达克于1931年设计的建筑,曾是他的私宅,是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格,白墙、红砖、褐瓦,以及黑色的外露木架构,特色非常鲜明、爽利。门前的大草坪,现在已是隔壁学校的操场,为此整幢建筑感觉有些逼仄。

纪念馆只对外开放一楼的部分区域,有一位爷爷级别的志愿者做接待,因为参观者少,所以很有耐心,一起聊了好多关于邬达克的话题。展出的部分,除了顶梁和壁炉,其余都是近几年照原样复制的,木地板腐烂后铺了很现代的地砖,拱形雕花的双门则被邬达克离开中国时带回了匈牙利作为纪念……

总而言之,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整个建筑框架,但即使如此,依旧能深深感受到设计的精到与居家的舒适。

首次独自行走的顺遂,叫我信心大增。此后的几个星期,又先后去观摩了邬达克设计的其他几个经典建筑——武康大楼、孙科别墅、爱神花园等等,赞叹着,也细心揣摩着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妙处,倒真真是长了不少见识,更为百年建筑设计者的超前眼光所折服。

走了,看了,到家免不了发个微信朋友圈啥的,没想到犯了众怒,一致的口诛笔伐声讨,说该组织大家伙儿一起去玩的,哪有独自偷着乐的道理。殊不知,所谓“独自行走”,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份随意:随意选择目的地、随意走走歇歇、随意想想心事、随意找人聊个八卦,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好处,旁人怕是难以悟到的吧。

那天结束行走乘公交车回家,坐在身后的一对老夫妇一直在看景闲聊,因为讲得有趣,我便“顺带着”听了起来。从话语中了解到他们都曾在上影厂工作(老太指着窗外一幢灰顶的建筑告诉老头:那是你的办公室呢),又说起复兴路、说起国际饭店……越听越有意思,跟我当日的怀旧主题是不谋而合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