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敏迪
在上海话中形容某人做事不按常规,可以说:“搿个人有点八怪。”《上海话大词典》中对“八怪”的解释是“做事疯狂”。
其实,以前许多城市都有“八怪”人物,如清朝光绪年间京城有“天桥八大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锡有“无锡八怪”。清朝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的“扬州八怪”更是大名鼎鼎,他们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一般来讲,“八怪”人物的社会地位通常较低,他们或身怀绝技,或相貌奇特,或言行怪异,在人们心中留下过深刻印象。即便“扬州八怪”可以登堂入室于缙绅之家,但仍然不属于主流。
那么为什么这些组合都恰巧是“八”个呢?在《说文解字》中对“八”的解释是“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意思是“八”从字形上就是两个分开的笔画,与正统不同。以八为部首的汉字也往往有分别、分散之意。不过,也正因与众不同,就产生出丰富的想象与众说纷纭的解读。其实“八怪”重在与众不同,所以不一定是固定的八个人,随着时间变迁,入选者还会前仆后继地达到动态平衡,“扬州八怪”能统计到十余人,其他八怪还有存在差异的前八怪、后八怪现象。除了人物,还有彰显地方特色的“贵州八怪”“关中八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