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历久弥新 面对疫情全国演艺行业倡议同舟共济 走进白房子觅得自己的黄金屋
第10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2-08

走进白房子觅得自己的黄金屋

陆家嘴融书房集实用美观于一体

◆融书房一角

◆融书房外景

◆融书房内景

“乌拉圭有一座童话般的白房子,我们浦东除了有东方明珠与迪士尼,也要有一个令人自豪的白房子,融书房让我看到了浦东在文化地标上的新突破。”当著名作家叶辛走进浦城路的融书房,看到曾经老旧的陆家嘴图书馆变成通体白色的新地标,欣喜地说道。融书房掩映在陆家嘴浦城路密集的城市肌理图景中,北侧是东园二村,西侧相隔一条马路是仁恒滨江国际社区,每个走进融书房的人,总能立刻融入书房中安静的氛围,在书香中觅得自己的黄金屋。

巧于因借

要不是在这附近住了几十年,邱老伯根本不会把这幢漂亮的白房子和当初那个充满年代感的社区图书馆联系起来。原先西侧的入口被封住,留出了一小片空地做广场。北侧入口既有台阶,也有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斜坡。走入门厅,新辟的长画幅观景窗映入眼帘,户外的小广场、马路边的行道树,以及对面的绿化一览无余。

设计师陈嘉炜介绍,融书房用的是园林空间塑造的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从街区开始的公共空间一直延伸到庭院并进入建筑内部,空间如园林般展开转折而上,创造出多种阅读空间。一楼和二楼的书架围出园林般曲径通幽的墙体,一本书宽度在25厘米内,书架就做成50厘米的双面,让书籍容量扩充了一倍,藏书达到5万余册。边角空间既有私密书桌,也有公共阅读台,每逢周末,年轻人们都争相早起来占个好位置。二、三楼层叠的露台将近在咫尺的浦东三大地标摩天楼纳入视野,天气好的时候,总有人将杂志摊在加宽的台面上。暖黄色的天然木板包裹着墙体,触手生温,轻微倾斜的角度让雨水可以自动流到露台内,而不会污染外侧的白色墙面。

三楼原先是少儿阅览室,陈嘉炜有一次来访,发现三楼只有一个孩子坐在正中央看书,像一座孤岛,让他下决心一定要激活这个空间的社交属性,于是,一个小型讲座空间应运而生。这里平时是自习阅读空间,周末则是上海著名公共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举办所在地,各界名家都曾来此地做客,碰到热门内容,大家都只能站在走廊上旁听。为了让读者雨天进门后不用雨伞,三楼空间的墙体往内推了一人宽的距离,增加的一排长凳内侧有屋檐,外侧即为露台。斜面墙上的融书房三个字,内侧对应的正是室内敞开式的台口,保证最后一排观众也能清楚看到两侧的屏幕内容。

空间对话

远观,融书房水平展开的外廊结合退台形成连续舒缓的线条,顶部的木板压顶勾勒加强了线条感,在色彩上形成温暖的对比。近看,弧形的楼梯间在侧面开出克制而连续的竖向角窗,经过精密计算的灯光在楼梯转角处开出两扇隐形的光之门。庭院内的树木到了夏天枝繁叶茂,投影到白墙上,建筑似乎也和街道有了对话,每走一步,都是风景。融书房“不动声色的趣味”比比皆是,建筑不仅和城市有了对话,也和使用者有了对话。

近1400平方米的融书房常年座无虚席,161次读书分享会参与人数多达10万人次。与别处不同,来参加读书会的观众总会格外期待工作人员发在群里的现场图,不需要修图技巧就能把人拍得很好看。原来,设计师在顶部设计了多个拱顶,隐藏灯带在拱顶中形成了一个个发光的灯膜,保证每一排观众的脸上都有均匀的光线洒下来,使得光线还原度非常好。融书房2018年4月22日正式迎客,陈嘉炜每隔两三个月都要回一次这里,一方面是对这里有了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好奇市民会不会按当初预想的方式来使用它。他去年受邀作为读书会嘉宾为市民讲述设计这座建筑时的故事,不少读者的分享让他非常感动,年轻的女白领因为融书房专程在附近租房,不少人说自从有了融书房,再也不想搬走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说自己以前都是带外国朋友逛东方明珠和水族馆,从美国搬回上海后,都带他们来融书房听讲座,因为这里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体现。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