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尽心尽力守好门看好人 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上海出台28条举措支持企业发展 实体商业多线发展加速“新零售” 那些牺牲莫辜负
第2版:要闻 2020-02-08

那些牺牲莫辜负

潘高峰

最近看到几个成语的战疫新解,颇为感慨。

比如,把“不约而同”解释为“不约,大家都同意”;把“别来无恙”解释为“只要别来聚,就会减少得病的风险”;把“敬而远之”解释为“人和人保持一定距离,就是对对方的尊敬”;把“通风报信”解释为“定时开窗通风,也要时常汇报自己的情况”……

听起来有趣,仔细想来,其实都是经验之谈。有些甚至是付出过教训,用沉重代价换回的。

时至今日,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夺走了700多人的生命。尤其是昨天凌晨,被称为“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病重离世,更是让人震惊悲痛。李文亮被视为英雄,其实他只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没有制度的保护,他能做的十分有限,不过是用他作为医务工作者获知的信息,提醒一下身边的友人,希望他们免受伤害。

民众的哀悼,不光是向这位撩开病毒面纱的医生表达敬意,也饱含着迫切的焦虑与追问:如何让这一切不再重演,如何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如何真正建立起重大疫情的“吹哨人”制度。

昨天,有一条微博刷屏,是关于《中国新闻周刊》两份专刊的封面。一份出版于2003年非典时,封面上写着:我们还要为SARS付出多少代价?一份出版于17年后的今天,同样的疑问再次发出:我们还要为新冠肺炎付出多少代价?

17年,中国人学会了很多,也忘却了很多。为了不再忘却,我们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可能有人觉得,我们还在与疫情奋战,还没有到静下心来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但正是因为疫情压顶,才更有应激的动力与智慧。人是健忘的,切肤之痛能让人保持清醒,用制度把教训与经验一同保留下来。也只有这样,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的那些被疫情夺去生命的人,他们的牺牲才不会被辜负。

昨天,上海开始公布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情况,并详细公布了一起奉贤区家庭聚集性疫情案例。此前,其他省市也对一些典型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整个脉络予以公布。这些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醒市民防范,其实也可以视作建立相关制度的一种探索。

类似的经验还有很多。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在这次空前的“战疫”中经受了考验,也形成了许多不仅可以用于当下,也能惠及未来的政策和制度。比如对中小企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比如基层社会治理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呼吁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妥善解决的长处方问题等等。

有人统计,除却被疫病夺去生命的人,迄今为止,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已牺牲各行各业42人。他们中有警察、医生、官员、工人、志愿者、城管、村支书等等,大部分是过劳死,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毛主席曾经写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用在这里可能并不确切,但真的希望这一次所有中国人的付出与牺牲,能够换来凤凰浴火,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