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直击 昨天,G2京沪高速花桥收费站入城方向的车流在可控范围。入城车辆驾驶员及乘客必须扫码登记、放下车窗、关闭空调、出示证件,等待测量体温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G2京沪高速花桥检查站站长王伟检查入城车辆后备箱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王旭峰今晨在S26沪常省界公安检查站引导车辆接受复检 吴志刚 摄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曹刚
“你好,请配合测量一下体温。”
“你好,车上人员的身份证请出示一下。”
抗击疫情的每一天,这样的声音在9个入沪道口公安检查站上,都要响起无数次。声音的主人有男有女,喉咙或粗或细,语调或轻或重,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疲惫、沙哑。
守牢入沪第一道防线,抗击疫情才有“战略纵深”。对于奋战在这条防线上的公安民警、防疫人员和志愿者们来说,这是职责,是使命,也是底线。“逢车必检,逢人必查”,再难也要克服,再累也要挺住,再繁琐也不能疏漏一人。
昨今两天,本报记者来到部分道口,直击这些“最严”守门人为沪抗疫的奉献。
1 250个小时的坚守
昨天中午,一辆沪C号牌的小轿车驶入上海京沪高速花桥检查站。车上坐了四个大人一个小孩,都戴着口罩。司机配合测温后,掏出驾驶证和身份证递给王伟,其他乘客也纷纷掏出自己的身份证。因为有个孩子,副驾驶上的男子还拿出了户口本。
“按照规定,每个人都要测温。”为了便于卫生防疫人员检查,王伟让车后座的乘客都下车,又检查了后备箱。可能因为车辆打着空调,有位女乘客的体温有点偏高,卫生防疫人员让她站了会再量,正常。看了健康云登记确认信息后,放行。
“很理解,为了大家好。”虽然前后耽搁了近10分钟,但司机刘先生并没有埋怨。“在网上都听说了,所以也提前登记了,这样大家都放心,支持。”
为了减少反复解释,卫生防疫人员手中举的牌子上就是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下载登录健康云APP。“今天的流量不大,但昨天的增幅很明显,约增加了三成的车流。”王伟是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交警支队京沪检查站站长,中午时分,不少民警换岗吃饭,他就顶了上来。
一眼望去,8条车道上,无论是大货车、小客车还是中巴车,每一辆车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流程。“请把货厢门打开,谢谢配合。”一位货车司机老胡刚测完体温,民警让他打开货厢,登车检查。
货厢里装的是运往上海的方便面。最近,方便面等速食品销量急剧攀升。司机老胡每天要往返上海市区和昆山3趟。前几天,道口车流积压情况较严重,一堵就是一小时。老胡凌晨5时从嘉定暂住地出发,送完最后一趟货往往都是后半夜。
“每次进上海,都要给我测体温,警察也会上车检查,都很辛苦。现在是特殊时期,我特别理解。”老胡说,货车司机是靠时间赚钱的行业,堵车是他们平时最怕遇到的事,“但和同行交流下来,遇上道口堵车,大家心态都挺好的。就像新闻里说的,大家要共克时艰。”
王伟告诉记者,为了疏导车流,花桥检查站设了2根货车专用检查道。货车较少的时段,民警也会引导私家车驶入检查。“不仅是货车,这两天所有进入上海的私家车都要打开后备箱接受检查。主要是防止有人藏在后备箱里混进来,外地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王伟告诉记者,虽然上海还没有发现,但还是要从严把关、慎之又慎,不遗漏一个安全死角。
“这段时间已经好了很多。一方面流程熟悉了,返沪人员对检查事项的知晓度也提升了,所以配合起来比较快了。但碰上有体温异常的,时间还是会比较长,我们必须要确保不遗漏一人。”
王伟告诉记者,1月27日下午2时,上海将防疫检测关口从114个高速公路道口前移至9个省界高速公路公安检查站。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增援警力尚未抽调,面对8根车道“逢车必检”的任务,谁先上?当时他突然喊了一句:“是共产党员的都站出来。”令他欣慰的是,8位党员民警没有一个掉链子的,都主动要求上一线,配合卫生防疫人员拦车检查。
检查站下边立着两个集装箱式的铁皮房。“那就是我们的‘指挥部’。”王伟说,这里属于江苏,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所以能给他这两个栖身之所他已经很满足。就在这鸽子笼式的“指挥部”和休息室里,他已经奋战了250多个小时。
增援警力岗位如何安排、青年民警如何带教、自身防护如何做好……为保障道口查控工作顺利开展,王伟还要负责协调各方面事务。尤其是为了让安检造成的排队等候时间尽可能缩短,他与卫健部门不断优化机制,想方设法提高安检通行的效率。“现在一般检查一辆车,如果没什么问题在2到3分钟。”王伟说,这已经是极限速度,毕竟所有流程都要严格执行。“好在总体来说流量不算高,现在每天车流在2万左右,以前这个时候都在六七万。”
整个春节期间,王伟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只在年初四的晚上11时回了一趟家,5个小时后又赶了回来了。“为了安全,我没有和家人见面,只拿了些换的衣服。”王伟说,“这样的关键时刻,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光荣。”
2 16小时劝返80多人
昨天下午1时30分许,一辆“闽C”号牌的轿车驶入G60沪昆高速检查站。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体温测试后,民警上前核查驾驶员身份。
“你在上海有固定居所吗?”“有的,在浦东。”
“浦东哪里?”“嗯……东方明珠那边……”
“具体哪个小区?”驾驶员答不上来。这时他才坦承,来上海是为了找工作。民警告知他,疫情防控期间,在上海没有明确工作的人员暂时不能进入上海。“等疫情过了,欢迎你再来上海发展。”
“类似的情况,这两天发现不少。”检查站站长胡军华说。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总体部署,在一级响应期间,对在上海没有居住地的、没有明确工作的人员,原则上加强劝返力度,暂缓入沪。随着交通拥堵压力持续缓解,道口防控工作重点转向了排查人员信息。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部分入沪人员都提前在“健康云”上填报好了个人信息,但民警还是会仔细询问、核对入沪人员的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多问一句,多一重保险。”胡军华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市民群众都会如实填报相关信息,但就怕一些人浑水摸鱼。“我们会问他具体居住的小区,工作单位的名字,公司领导的名字、联系方式等。一边问一边观察他们的反应,如果对方支支吾吾,肯定有问题。”
胡军华的声音有些沙哑。“来一辆车就要问一遍,嗓子确实吃不消。”据他介绍,尽管现在道口车流压力减小了,但一线防疫检查的工作强度比之前更大了。“就像平时排查可疑人员一样,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是对体力和精力的双重考验。”
据胡军华统计,从前晚9时到昨天下午1时约16个小时的时间里,检查站已发现并劝返在上海无居住地、没有明确工作的人员超过80人。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想来上海找工作的,也有少部分没有明确目的。“有人说在家闷坏了,想来上海看看。”
胡军华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还没到放松的时候,道口防控力度也不能松懈。“等打赢这场防控战役,我还会在这里,欢迎大家再来上海。”
3 两周三次增援道口
今天凌晨1时30分,手机闹铃响起,王旭峰“噌”一下从小旅馆的单人床上坐起身,迅速换好藏青色厚制服,戴上护耳棉帽、口罩、手套和护目镜,随交通执法巡逻车赶往S26沪常省界检查站。车程几分钟,他赶紧抽空吃了一根火腿肠和两块饼干。
这一觉,王旭峰睡了不到4个小时。昨天8时30分上早班,今天2时30分值半夜班。全天分为4班,每班在道口驻守6小时,他都轮到过。作息持续紊乱,所以昨晚9时上床,过了将近一个钟头,他才睡着。
43岁的王旭峰是市交通委执法总队法制科科长,平时主要在办公室处理各类文件和法律文书、筹备听证会或复核重大案件等,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打交道。1月28日起,他和几十名机关同事驰援9处省界检查站。两周以来已三次增援,每次连续3至4天,暂住附近一家小旅馆。法制科共6人,2人由外地返沪还在居家隔离,其他4人分两组支援道口,相当于要干10个人的活。
1月28日到30日,王旭峰值守枫泾道口旁的G60检查站;2月5日到8日、9日到11日,又转战淀山湖畔的S26检查站。他介绍,三次查控内容相似,精细度持续升级——第一次重在磨合,分工逐渐清晰:公安民警拦截车辆,卫生防疫人员与志愿者测体温并登记信息,交通执法人员配合引导车辆和人员接受复检;第二次更重细节,遇到重点区域来沪或体温异常人员,问得特别详细,包括在上海有没有固定住处,如有,则打电话给房东或亲戚,需要各方共同承诺,回住处后立即隔离14天;第三次标准更严,对在上海没有居住地或无明确工作的人员,原则上加强劝返力度,暂缓入沪。“昨天我值班,遇到几十辆车都比较配合,听从劝说及时返回。”
自我防护装备也有升级,第一次戴口罩和手套,第二次增发护目镜、免洗洗手液和一次性防护服。“防护服备用,平时穿工作制服,防护效果也蛮好,后勤部门会定期清洗、消毒。”
值班6个小时,中途休息一到两次,没休息室,也没躺椅。他有时会到巡逻车里喝口水、打个盹,或去泡一碗面垫垫饥。“当好守门员,没啥特别的难度和技巧,关键是认真严谨、全神贯注。”王旭峰补充说,“查控工作是服务,不是执法。要严格,也要有耐心。”
今天8时30分换班,他9时回到旅馆,早餐已结束供应。没吃上白粥、包子和白煮蛋,只好继续泡方便面。吃完面,王旭峰的第三次增援暂告段落,却不能马上回家,而是坐车去单位,处理还没做完的日常工作。
第四次集结号,随时可能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