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坐标上海 同心抗疫 在沪外籍人士如何了解疫情信息 大家劲往一处使 只盼你能快点好起来
第6/7版:要闻 2020-02-12
为中国加油!这群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在行动

大家劲往一处使 只盼你能快点好起来

黑川惠司郎从长崎为湖北、上海筹措抗疫物资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志愿者陆海燕守在小区门口为居民测体温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摄

◆格林伯格先生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口罩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有这样一群外国友人,他们选择留在上海与我们并肩作战,对抗疫情。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共同的努力和信心,与我们站在了一起。他们相信,只要大家一道来出力,劲往一处使,一定可以和上海、和中国一起渡过难关。近日,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六位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记录下他们的抗疫故事。

全球调集资源 捐赠万个口罩

以色列 格林伯格:现在是向上海报恩的时候了

80年前,当纳粹法西斯在欧洲疯狂迫害犹太人时,上海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座接纳犹太难民的城市。数万名犹太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在现虹口区长阳路附近找到栖身之所。

今天的犹太人没有忘记当年这份情。新冠病毒肆虐时,他们积极行动,想方设法为这座城市出一份力。以色列人格林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上海犹太社团的负责人,2月3日,在他的推动下,在沪犹太人社团设法筹集到了一万个口罩,捐赠给周边社区的老人和一线防疫人员。

2月10日,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格林伯格先生接受了采访,他说自己为节约口罩已宅了好几天,因为家里也不多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想方设法为上海多争取一些口罩和其他资源。“我1998年就带着家人来到上海,从事为在沪犹太社团服务的工作,对上海有着很深的感情。”格林伯格先生告诉记者,在疫情暴发之时,他就开始想方设法争取一些口罩来应急。

在沪犹太人不少从事贸易,其中有一位正好手头有一万个口罩准备出口,格林伯格先生得知后立即与他联系,争取到了这批口罩。在和朋友们商量后,他决定把口罩交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分发给周围的居民们。“这里是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先辈生活过的地方,犹太人对虹口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格林伯格说,他看到周围社区的老人们都在排队登记买口罩,很多都买不到,于是作出了这一决定,希望能为他们解燃眉之急。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在收到捐赠后,纪念馆将口罩交给了附近居委会,由志愿者分发给了居民,老人们高兴极了,说子女不在身边,口罩也买不到,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批国际友人捐助的口罩正好派上了用场。

“上海在犹太民族最危难时刻援手,我希望这份小礼物能让大家知道,犹太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在过去的20多年,格林伯格先生在与当年上海犹太难民交谈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年纳粹对待我们连动物都不如,但上海给予了我们爱与尊严,这是我们重拾生而为人尊严的地方。”

如今,当中国遇到灾难时,格林伯格先生选择留在上海与市民一起抗击疫情。目前他正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资源,并在国际犹太人社群发起号召,不久后将会有更多的医疗物资运抵上海。

本报记者 李一能

女生道口站岗 守住小区大门

阿尔巴尼亚 陆海燕:能出力就出力,助人为乐很简单

10日下午1时30分许,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真西新村第二居民区大门口,来了一位穿着件志愿者红马甲的姑娘,拿着把“额温枪”,对每个进入小区的居民测试体温,“不放过”一个人。尽管姑娘戴着口罩,还是有细心的居民从她脸庞、头发等特征,看出她是位外国姑娘。没错,这位姑娘就是就读于普陀区甘泉外国语中学的阿尔巴尼亚女孩陆海燕。

普陀区红十字会发布招募花桥道口支援志愿者启事后,热心市民纷纷报名,其中就有陆海燕。起初,妈妈认为,道口接触的人太多了,有点危险,她不放心,希望女儿能静静宅在家。“这时候,能出力就出力,我只要戴好口罩、护目镜就没问题,不怕的。”在陆海燕的坚持和耐心解释下,妈妈也同意了,并叮嘱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在陆妈妈的建议下,陆海燕选择了志愿服务时间,从中午12时到傍晚6时。

“1月31日去的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小担心,害怕对方不配合。”带着点忐忑,陆海燕开始了第一次站岗。“您好,请将头伸出车窗接受体温测量,谢谢配合!”每一辆车停下来时,陆海燕第一时间会说这句话,比画手势引导待检车辆,手持“额温枪”,工作一丝不苟。让她欣慰的是,自己接触到的所有车主都相当理解他们,会主动摇下车窗,配合工作。“我看到他们自己在车里都会戴着口罩,有时候车里会有宠物冒出来,还会有小朋友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陆海燕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忙碌的工作间隙中,一些让人放松的小插曲。

傍晚5时多,天渐渐暗了下来,气温也大幅度降低,这时候,对志愿者们的考验又开始了。陆海燕说,下午4时后,道口的风会很大,膝盖会被吹得直打颤。每次休息、上厕所、饮水都需要摘掉防护品,消耗大量时间,为了不造成堵车,陆海燕也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尽量不吃不喝,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即便如此,陆海燕在第一次上岗之后,又踊跃再次报名值班。考虑到她年纪还小,区红十字工作人员没有立即安排,但在她一次又一次的提交报名后,陆海燕又成功上岗两天,成为此次红十字志愿者值班次数最多的一位。

据普陀区红十字会介绍,作为红十字救护队员的她,早在中学时的红十字救护课程中就已经和红十字结缘,2016年她还在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应急救护比赛中获奖。她自豪地说:“助人为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坚守工作岗位 筹集救灾物资

日本 黑川惠司郎:邻居家遭难,我们必当全力相助

2月7日傍晚,黑川惠司郎戴着口罩来到上海报业大厦门前,伸出手隔空挥几下,笑说:“这是最近流行的空气握手。”上海与长崎是友好城市,作为日本长崎县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黑川先生的工作是促进两地交流,推动贸易交往,以及为在华长崎企业提供协助服务。在本次疫情大规模爆发时他正在日本,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后,立即向长崎县政府提出对华援助物资的申请。

1月中旬的日本,N95口罩已经几乎买不到了,于是他与政府医疗机构商议,动用了长崎县紧急储备来应对,并且发动私人关系四处筹措灾区急需的医疗物资。在他的协调争取下,最终长崎县与长崎市调拨出了7万只口罩、数万套防护服,支援作为友好交流省县的重灾区湖北,并且准备向友好城市上海捐赠1万只口罩。加上对其他地区的援助,长崎县共筹集对华援助物资超过了27万件,不日即将运抵中国。

由于担心他的安全,上级询问他是否需要撤回日本,但黑川先生觉得暂时没有必要。因为上海的同事们都等着他开工,长崎在华企业也需要他的协助,更重要的是,上海市政府对于疫情的应对工作让他感到安心,上海市民都戴着口罩,生活物资也非常充裕,加上外卖非常发达,足不出户就能采购生活必需品,因此他决定回到上海坚守岗位,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抗击疫情的战斗。

在返沪“自我隔离”过程中,黑川先生在互联网上也感受到了中日关系,特别是民间感情极速升温,看到了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援华物资,是如何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在日本有一个传统,绝对不能看着邻居遭难而无动于衷,一定会全力相助。”黑川先生说,在沪工作三年,非常喜欢中国和上海这座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是他的本分,他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疫情,让生活重回正轨。

本报记者 李一能

转发防疫信息 热心答疑解惑

美国 何凯莉:病毒并不可怕,人生可以过得精彩

“我爱上海,也相信中国人的勇气与智慧。”2月7日上午,记者在仁恒滨江园居委会遇见何凯莉时,她正在仔细阅读公告栏里张贴的防控疫情通知,并把重要的讯息摘录下来发送到业主群里。凯莉是美国人,和家人生活在上海已十余年,尽管她中文说得不太溜,却是个地道的“中国通”。此次面对疫情,他们选择留在上海,共抗疫情。

“没有人会对新冠肺炎到来感到‘开心’,有人为此失去了生命,有人正在奔走忙碌。我想说的是,大家不必恐慌、焦虑,而应学会坦然接受意外到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和家人独处的时光。”这段话是凯莉给上海外国朋友的建议,2月3日,她在“上海妈妈协会”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推文。她说,“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肆意传播,人们因此而畏惧。所以我们更要保持好的心态,天空是灰色的,但人生可以过得精彩。”

凯莉说自己的中文并不好,但也想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最近上海启动了口罩网上预约购买,街道考虑到我们这些外籍人士的需求,特别推出了英、日、韩、西四国语言版本的链接。这些信息我都会及时转发到群里,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了解清楚后也会帮忙解释。”

本报记者 杨欢

宣传防疫知识 参与道口检测

巴基斯坦 曼苏尔:中国快点好起来,想第一时间吃火锅

“嗨,有人在吗?”曼苏尔用英文打招呼。他站在门口等着给这家住户送上防疫告知书。近日,一位浓眉大眼的26岁小伙子引起了不少嘉定外冈镇居民的注意。他叫曼苏尔,是一名巴基斯坦籍社区志愿者,最近在做社区防疫知识宣传和道口防疫检测的工作。

听到门外有人打招呼,来自荷兰的丹尼穿着拖鞋走出了家门。“如果您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请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曼苏尔说着递上了粉红色的防疫告知书。这一套流程他已经非常熟练了。对于这些社区提示和告知,丹尼欣然接受。因为很久没有看到客人,丹尼和他的妻子感到很开心。妻子为曼苏尔递上了姜茶,丹尼则抱着自己的猫出来和人打招呼。“很久没看到这么多人了吧。”丹尼和自己的猫说。

据了解,曼苏尔所服务的上海庄园社区,是外冈镇外籍人士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生活着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近20名外籍人士。

完成社区志愿工作后,曼苏尔又来到外冈与太仓交界的204国道葛隆道口,协助医务人员、警察等对途经车辆人员测量体温,并登记重点地区人员核查信息。

“小伙子,辛苦了啊。”一位司机对曼苏尔竖起了大拇指。

平时在公司里负责和国外的客户对接,曼苏尔常常需要在午夜后保持工作状态,并且第二天8时准时上班。因为复工时间延后,这位“工作狂”有一点点不适应。曼苏尔拉着中国同事,一起报名当起了外冈镇的志愿者。“我们都喜欢体育,就成了朋友。公司里有什么活动,几乎都是我们两个一起报名参加。”曼苏尔的同事许力介绍说。“每天在社区宣传的时候,我都会看拜访的人是谁,如果是中国人,就讲汉语。如果不是,就讲英语。”曼苏尔说。

“既然是问题,那么总有解决的方法。”曼苏尔表示相信中国可以做到的。“希望这一切能快点好起来。”曼苏尔说,“到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去吃火锅,里面要放油豆腐的那种。”

见习记者 张泽茜

给侨民发口罩 组织捐款活动

韩国 朴相珉:大家一起努力,中国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2月7日下午,韩国人林女士走进闵行区上海韩国商会所在的炫润国际大厦,用免洗洗手液洗过手,测过体温后,来到大厅中央向工作人员出示护照,拿出手机通过微信小程序对提前输入的身份信息进行对照验证后,领到了5个口罩。负责发口罩的,是上海韩国商会副会长朴相珉。

1月25日,上海韩国商会、驻上海大韩民国总领事馆、驻华东韩国人事件事故支援协会三家机构组建了“非常对策委员会”,由委员长朴相珉牵头组织日常防疫防控志愿者工作。他说,从2月3日开始,他们的重要工作就是向在沪韩国侨民发放口罩。截至2月6日,已有6000多韩国人领到口罩。除向本国侨民发放以外,他们还联合其他韩国民间机构向上海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捐赠了8万多个口罩。

记者看到,他们组织的一个捐款活动也正在小程序上进行,“现已收到25万元人民币捐款,除了为在沪侨民购买防疫用品,还将帮助上海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以及对武汉地区抗疫。”

因为疫情,朴相珉在上海开的公司已暂停运营,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后期委员会一项工作就是分析企业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对策。“虹泉路韩国街上许多商家这次因为租金和人力成本遇到了困难,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帮忙解决。”但他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他认为,现在上海防控做得非常好,进入小区、商务楼都要登记和测体温,春节假期延长等措施都非常有用。现在对于韩国侨民来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疫情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分类识别靠谱信息的工作很重要。 本报记者 屠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