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鹂
这是第四个春节里没有妈妈了。妈妈的味道还在吗?
对妈妈的记忆,总会跟吃关联起来。小时候,姥姥还在的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蒸花糕,那是来自北方的姥姥最擅长做的一种面点,有花瓣形的,有鱼形的,还有龙形的……那时候看到这些,口水流下来,有些舍不得吃,但是又很想吃:先吃一瓣吧,先吃鱼尾巴吧……那红枣做的眼睛,总会留到最后吃,软软的,甜甜的。
姥姥去世后,不怎么会做饭的妈妈开始学做一些菜,那些菜总是跟爸爸的口味相关:比如红烧肉、烧白、板栗烧鸡、炸绿豆丸子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姥姥留下的大葱白菜饺子,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北方人,饺子是我们家最隆重的食物。在我的记忆里,妈妈调的那个饺子馅的味道,既像姥姥的又不像姥姥的,姥姥的味道被妈妈摸索着改进着,加点小磨香油,加点炕花椒面,加点虾仁,加点熟菜籽油等等,就像妈妈施了魔法一样,就变成了妈妈独有的味道。妈妈煮出的饺子白白胖胖肉嘟嘟的,看着就想吃。妈妈的魔法做出的饺子,被爸爸称道,被妈妈的朋友们称道,当然也成了我们家春节里,最重要的保留节目。
那个时候我还小,擀饺子皮是哥哥们的事情,但是包饺子却是我擅长的:我会包花瓣边的,包鱼形边的,都是妈妈教给我的,形状可好看了;我小哥的任务就是数饺子尝饺子。家里尝饺子的主要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小哥,他们三个觉得不错了,我们就开始包饺子了。每次包饺子的时候,其实就是家里人聊天的时候,那时候妈妈是主角,爸爸是配角,那也是我们儿女与爸爸最自由交流的时候。爸爸在家平时话不多,有些严肃,你的问题他也不会很直接告诉你,基本上是点到为止,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他与我们交流最多的是读书,会给我们推荐一些书,也会与我们讨论一些读书的感受。淘气的哥哥们是畏惧爸爸的,而我因为是家中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孩儿,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聚会时间,我总是喜欢听爸爸和哥哥们聊天。那个时候的妈妈,也是一脸的满足。后来妈妈老了,身体不太好了,但是家里饺子的味道却一直沿袭下来,直到妈妈离去。
退休后的妈妈,喜欢上了研究吃:她把之前学会的红烧肉、蒸烧白,进行了改良:比如红烧肉。我小的时候凭票买肉,要把肉做得好吃还要吃的时间长,红烧肉成为了必选。因为一周做一次,可以吃三天,每天挑一小块,拌在白米饭里,有油水有味道,享受极了。那时候家里一共两斤肉,妈妈会一周买一次,给我做好后,她再回干校去,那半斤肉做的红烧肉,就成为了我一周的美食。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奢侈的。妈妈对红烧肉的改良,先从减少肥肉开始,她会挑选猪肘子或者排骨来红烧,里面会加放笋干或者香菇,偶尔也会将青笋放进去,油被加放的笋干、香菇、青笋吸走一些,吃起来又香又不油腻。
蒸烧白也是我们家的一道看家菜。之前蒸烧白,除了繁杂的工序:将酱油和红糖抹在断生的肉皮上,还要将抹上料带皮的一面,放进被生姜抹过的铁锅里煎一煎,直到肉皮打皱,再切成3毫米左右的薄片,加上妈妈自己做的腌菜,淘洗好的菜被切成细碎,盖在肉片上,再放进妈妈专门买的土碗里,上高压锅蒸15分钟。蒸好后,一碗一碗放起来,每次吃的时候,再跟米饭一起蒸,肉柔软细滑,味道无可比拟!
爸爸妈妈先后离去,每到过年的时候,总希望妈妈的那个家还是我们的归处,我也总会不自觉地开车走向那个方向,当回过神来的时候,眼泪总是止不住。想念爸爸妈妈在的日子,想念爸爸妈妈家的味道,想念属于我们家的那些点滴记忆和回味悠长的家味道。
不过,姥姥的蒸花糕,自姥姥离开以后,就再没有品尝过了。也许那个味道,只属于在天上团聚的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