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103岁奶奶出院,上海医生给她穿上新袜 “赏夕阳的老人”再次迎来新生的曙光 武汉→上海 欢迎逆行者回家!
第2/3版:要闻 2020-03-18

武汉→上海 欢迎逆行者回家!

武汉市文化局和旅游局出品的感恩海报——“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

东西湖区方舱医院院长章建军(右)与东方医院医疗队领队雷撼(左)握手道别

本版撰稿 记者 左妍

如果没有这场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与武汉的距离或许还只是一个数字——800公里。但从那个落雨的除夕夜开始,历史就改写了。为抗击疫情,上海9支医疗队共1649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与全国的医疗队同舟共济,日夜奋战,他们用白衣做战袍,为伤痕累累的武汉人民撑起一片晴天。

经过艰苦努力,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经批准,上海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撤回。还有一部分医护人员将继续留守战斗,直到最后胜利。

援鄂义不容辞 1649人打响湖北保卫战

也许你还记得小年夜,第一个拎着行李箱踏上开往武汉的列车的身影——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钟鸣教授;也许你还记得,离开年夜饭餐桌后义无反顾上了包机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也许你还记得,此后的好些天里,上海人民陆续与医生护士“告别”,送他们奔赴武汉。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为了节约整理的时间,许多姑娘们不惜剪掉了心爱的长发,帅小伙们把头发剃光成了“卤蛋”。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1月起,这句话就反复出现在中国人的视线中。而上海人真正与武汉“零距离”接触,还是始于入驻金银潭医院的第一批医疗队。

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是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最多的医院之一。66岁的周新,在上海医疗队里最年长,他依然每天早晨坚持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领队郑军华说,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重症病人比例下降,医疗队还开始承担枸橼酸铋钾的药物临床试验。“我们把病人权益放在第一位,所做的一切事,目的只有一个,更深入了解疾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陈尔真带领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对接武汉三院光谷院区。1个多月来,他们和武汉同道并肩作战,病人数逐渐减少,病区也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3月6日,他们关闭了一个病区,把病人转移合并;16日又关闭了重症ICU。

同样迎来“关门”好消息的,还有被称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和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有华山医院和东方医院援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的身影。源于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方舱医院,在战“疫”的关键时刻投入使用,它们容量很大,可解决床位不足的问题。这些方舱医院收治过的轻症患者超过万人。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中就有1人是在“生命之舱”治疗的,而方舱也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这里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医患故事,甚至有人称“找回了20年前那样的医患关系”。

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后,东方和华山两家医院的队员们进入休整期,今天起,两家医院的部分队员陆续返回上海家乡。

生命至高无上 医者的眼中只有病人

在一个多月的武汉战疫中,各医疗队与死神赛跑,与病毒竞技。是职责所在,是使命感召,明知道那是最危险的地方,却仍在前赴后继。“天气暖和了,穿防护服后蒸桑拿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了,心疼我们的护士。”仁济医院援鄂医生查琼芳在日记中写道。其实,援鄂那么多天,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节: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连续工作8小时;结束工作褪下口罩时,护士的脸被口罩勒出深深浅浅的印记……

华山医院在元宵节后曾派出一支214人的队伍,作为“国家队”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ICU。副院长马昕是武汉前方的总领队,他说,华山医院医疗队布点最广,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武汉同济医院都有华山人。在ICU里,时刻都会出现惊心动魄抢救的场景,队长李圣青在此创造了数项“首例”记录——首例气管插管,首例ECMO置入术,首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首例ECMO撤机,首例气管插管拔管……她曾经当过军医,虽然现在脱下了军装,但行事风格依然有着浓烈的军人气质。

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90后麻醉医师魏礼群。那天,他参与抢救一名危重症患者,一个半小时,没有救回来。出病房后,他忍不住失声痛哭。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来到他身边,安抚他的情绪。但这个年轻人很快就振作起来,调整好情绪。他们来不及悲伤,来不及停下脚步,来不及犹豫不决。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抢在死神的面前!

“眼中只有病人,其他根本顾不上。”这是许多白衣天使的心声。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所带的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东院区的两个病区,收的是重症病人。那个与医生共赏落日余晖的高龄患者,就在他们的病区。这名87岁的老人在做CT途中,与27岁的年轻医生共同欣赏了夕阳之美,被网友评为年度“最美照片”。如今,在医疗队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病情好转,可以下床行走。曾是乐团小提琴手的他,渴望能在出院时再为医生护士演奏一首曲子。

其实,在支援湖北的上海医务人员身边,这样温暖的场景几乎每天出现。

3月4日,一张来自武汉三院重症病区的照片,打动了很多人。仁济医院余跃天医生,跪在地上10多分钟,为患者做胸腔引流。置管完成以后,患者的症状当即改善。这一幕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王瑞兰医生抓拍下。余跃平说,作为医生,本应奋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由于“封城”,或因家人也患病甚至不幸离去,不少病人有心理创伤,不肯吃药甚至消极抑郁等情况时有发生。上海的医疗队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微信号、沪鄂心连心援助平台公众号等各种形式,24小时为病人服务。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介绍,队伍里都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他们被分为10个组,分别对接10家医院,针对武汉当地和上海医务人员开展心理援助。

心中有种信仰 战场的党旗、军礼和涂鸦

17年前,有一群人视死如归,坚守在小汤山医院,彻底战胜了SARS。17年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他们,毫无意外地聚拢了起来,再次写下“请战书”。李晓静和樊民就是其中的代表。

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士李晓静是50人护理医疗队的队长。出征那天,本报记者为她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她,正向着车窗外敬了一个军礼。她说,“我曾为一名军人,就该上战场;作为一名护士,就该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就该冲锋在前!”

岳阳医院心内科主任樊民也曾是一名军人,在小汤山和汶川留下过汗水和足迹的他,跟随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来到武汉战场,践行了退役时许下的“若有战,召必回”承诺。中西医结合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好法子,而上海医生带去武汉的“上海方案”里,就有内服外治综合干预,阻止重病患者向危重发展。

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有共产党员680余人,还有很多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个月来,喜报频传:多名队员在特殊时刻举行宣誓,光荣入党。瑞金医院的90后缪晟昊就是其中之一。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后,他成为了“插管冲锋队”队员,坚持把职业暴露风险最高的操作留给自己。3月6日火线入党的他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成为党员以后,我更有理由也更有动力,每件事情都冲在最前面。”

一边是党旗下的使命和召唤,另一边是防护服上的鼓励和释压。战场上的90后们在迅速成长,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是勇士!“热干面别怕,小笼包来了”“加油!我们都是武汉人!”这是1993年出生的朱酉琦画在衣服上的文字。来自上海瑞金医院北院的她还会画一些画,经常赠送给即将出院的病人。她说,“以前大家印象里,90后都比较娇生惯养,吃不起苦,但发生疫情时我们责无旁贷。90后可以用行动去证明,自己是能够担得起责任的!”

疫情仍未终结,全国援鄂医疗队伍中,尚有救治任务的医疗队暂不撤回,承担急危重症抢救任务的最后撤回。“还在武汉坚守的伙伴们,保护好自己,继续加油,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先行撤离回沪的医疗队员如此喊话。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