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浩
整理书柜,无意间发现一小叠像扑克牌大小的年历卡,形状除了长方形外,还有正方形、棱形、椭圆形等,其材质多为纸质压膜,印制精美,色彩鲜艳,全是美术出版社或一些大公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有百余张,其间有的还成套哩!
年历卡又称年历片,其正面为图案,背面为年历,是历书和年画结合的美术品。其面积虽小,内容却全,公历、农历、节气、节日一应俱全。它熔书法、绘画、篆刻、摄影艺术于一炉,既有反映国家大事的,也有展示文化活动和影视演员的,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那时候,家中虽有挂历,但外出时如果想查日期,小小的年历卡就像现在人们使用的手机一样方便。
那时候,小小一张彩印烫金的年历卡,还成了十分时髦的送礼佳品,承载了人情、亲情和友情,能够得到一张年历卡人们都会爱不释手。
翻阅一张张小小的年历卡,催人思索,仿佛在回味那时自己在学校当教师的情景,顿生往事如烟的感叹。
那是“文革”后不久,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于是引领孩子们与我一起集邮(盖销票)、集“火花(火柴盒贴)”,到岁末年初时则集年历卡。日积月累,从此,也有了自己的草根年历卡收藏。
电影《闪闪的红星》《火红的年代》,舞剧《白毛女》《草原儿女》《草原作战》中的画面……显露了那时文艺“百花齐放”的景象;
民俗年画《庆丰收》《春耕》《育雏》《公社鱼塘》《老书记》《飞燕春来早》……重现了那时的乡村风采;
摄影作品《上海体育馆》(1976年竣工,可容纳观众18000人),《黄浦江畔节日之夜》(1973年),《豫园九曲桥》……展现了那时的上海风貌;《小小服务员》《友谊第一》《学绒绣》《拔河》《舞剑》……显现了那时少年儿童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赤脚医生》《大庆工人无冬天》《国宝大熊猫》……则记录了时代的跫音。
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在墙上贴一张春牛图,这春牛图就是阴阳历,可查看一年的时间,后来发展到挂历,渐渐又出现了便于携带在身上的年历卡。有一个说法,我国早在1909年就有了第一套年历卡,是由英国烟草公司中国经销商推出的《二十四孝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历卡开始兴起,七八十年代为其鼎盛期。
如今,曾经风靡一时的年历卡早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历经沧桑的年历卡时,蓦然发现:它烙印了时间,收藏了岁月,让我们在回望过往历史时,感恩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