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大家来自什么国家,我们都是人类,都爱家人和朋友,要互相帮助才能解决难题。”因为这场疫情,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陆宁已经在学校的宿舍宅了两个月了。这段时间,这个能说会写中文、喜欢中国文化、酷爱音乐、爱吃生煎和老干妈的丹麦小哥哥,除了学习,自己写歌、弹唱、录音、拍摄、剪辑,花了一百多个小时,创作了一个有趣的MV《Overcome》,希望用好听的歌曲和幽默的画面传递一份积极的信念。
“宅”生活原创抗“疫”歌
“视频是关于人们被困在家中,但仍然携手并进的故事。”音乐好听画面幽默,既有对长期宅家的调侃,也有积极面对的乐观。“我觉得幽默一直很重要,所以歌词里有一些比较逗的部分。”
这是陆宁在交大的最后一个学期,原本他计划寒假在中国感受春节气氛。“刚开始我觉得一直待在房间里不太难,那时我每天写论文,所以没办法出去让我更有效率。但是现在,两个月以后,我偶尔感到很寂寞。但是我觉得这样也是保持校园安全的最好方法。”陆宁在丹麦的家人、女朋友和朋友们一直通过电话、短信送来关心,学院的老师们也常常问候,还快递小吃给他。前两天陆宁刚完成了论文初稿,最近两个月每天的锻炼也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好。
因为音乐与中国结缘
MV里,陆宁的吉他上挂着一个中国结,那是一年前朋友送给他的礼物。中国文化对陆宁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6年前,还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的陆宁来到中国参加夏令营,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了中阮、二胡等传统乐器,也第一次接触了中文。他将吉他、中阮和笛子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曲中西交融的《茉莉花》,还获得了丹麦孔子学院音乐汉语桥比赛的第一名。
从那时候开始他陆续学习中文,也在丹麦认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当时我就下决心,要继续学习中文,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后来他陆续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交换学习。“在未名湖旁边读书,在博雅塔附近看风景,在课堂上和老师探讨中华文化,在课堂下体验拔火罐、艾灸。”
2018年,陆宁获得了哥本哈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录取资格,他选择了上海交大,希望学习政治学,未来为中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爱上“独一无二”的上海
来上海以前,陆宁对北京充满了温暖的回忆。但在上海居住了将近2年,他越来越喜欢这座超大城市,“我去过三十多个不同的国家旅行,在中国就去过二十个不同的省份,但是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没有别的地方有上海的味道,它是独一无二的。”
“上海真的太大了。全丹麦的人口就五百万多一点儿,可以说上海这一座城市的人口有五个丹麦人口那么多。我的家乡霍尔贝克市只有两万多人。”古老文化、名胜古迹、摩登高楼、宁静的公园,上海都有,能够满足所有的想象。“这么多人,这么多不一样的故事。上海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快。”
进博会期间,丹麦贸易部长也来上海参会,当时陆宁正在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实习,和同事负责为部长和丹麦总领事安排时间表。他做过少林寺志愿者、为社区和校园演出、担任课程教学助教、为中丹外交活动担任翻译、为进博会服务,课堂内外陆宁都充实而努力,他在研究生院开学之前再攻中文学习,论文瞄准丹麦的科技外交战略。
“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国家,我爱的不只是长城、故宫、外滩、生煎,我也爱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一切。”今年夏天,陆宁的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但他希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想学习和中国有关的一切。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