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渭
最近,闲来无事,我又一次翻阅珍藏了60多年的剪报簿,剪报簿上保存着我发表在70多家报刊上的7800多篇文章,往事也随之一一展现在眼前。
给报社当通讯员,还要从1958年说起。那年,我是个22岁的小伙,在沪宁铁路一个五等小站——新北乡火车站工作。小站位于昆山站与正仪站之间,前无店、后无镇,四周不是农田就是村庄。我担任值班员兼团支部书记,这一年,我被上级团委推荐为《上海铁道》报通讯员。
投稿刊出后,我将这些“豆腐块”剪下,贴在一本黑色的练习簿上。贴满一本,再添一本新的,按照年份贴下去。一开始的剪报,仅有文章,没有留下报名和刊发日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就将报名和日期均贴在一起。2000年开始,又增加了编辑姓名。
从1958年到1975年,我工作多次调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又多次搬家,但那些黑色练习簿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没有丢失。
还记得1997年5月19日,上海至香港的99/100次始发列车开行仪式在上海站举行,我身背相机拍了一些照片。后来,又多次在站台上、列车内采访拍摄了乘务员的优质服务。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上海客运段要办画册,上海铁道报要刊登老照片,我将保存好的照片一一送给单位和报社,也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做了一点贡献。
2003年4月,全国各地抗击非典的高峰期。68岁的我独自一人身背相机,深入上海站候车室、站台、列车上等场所,去采访和拍摄铁路职工、医务人员为旅客测温,为列车和行包消毒,特快列车装运防非药品到北京等画面,这些照片一一被报刊刊用。
还有一位人物也值得回忆,那就是被誉为“最美火炬手”的金晶。2007年8月下旬,金晶代表上海赛区参加奥运火炬手选拔。对一位残疾人来说,她进站出站、上下列车都比较困难。为了帮助金晶,上海站劳模室、上海客运段Z14次、T104次的列车乘务员,全力以赴为她服务。2008年4月3日,金晶独自一人乘Z14次去北京,再转乘飞机去巴黎,列车长给她送上鲜花,列车员还为她举行了欢送会,车上一路照顾她,平安到达北京站。8个多月来,我坚持为她拍照,她成名后,各地报刊纷纷报道她的事迹,我又做有心人,将能收到的报纸和我拍的照片均送给她留念。
在我珍藏的30多本剪报簿里,有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的场景,有上海铁路职工迎奥运、迎世博、迎残奥举行的各种活动,还有铁路职工中涌现出的全国及上海市劳模为广大旅客做好事的场景。但我记录最多的,还是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从绿皮车到红皮车,再到动车、到高铁复兴号……这些都定格在我的剪报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