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内心的情怀决定医学的温度 你借过的书图书馆都记得
第16版:文体新闻 2020-04-24

你借过的书图书馆都记得

“上图之夜”一起聊聊“阅读之美”

也许我们并不记得一年内去过多少次图书馆,借过多少本书,但图书馆都“记得”——昨晚,上海图书馆推出2020年“追梦,读享未来”阅读季的重头戏“上图之夜——阅读点亮城市”特别直播中,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现场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9阅读报 告》,2019年 有73.94万读者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过书刊,书刊借还量6272万余册次,外借量最大的一位读者借过1703册书刊。

带领读者云逛展

这些数据与每位读者相关,在数据的积累过程中,读者与图书馆建立了深厚感情,在这场特别直播里,上海图书馆为6位读者颁发“荣誉读者”证书。这当中,有2019年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书最多的读者;有2019年在上海图书馆借专业图书最多的读者;有在武汉抗疫一线采访2个月的记者;有跟随图书馆电子书阅读打卡坚持最久的人;还有2019年“上图十佳知识分享人”……

与昨晚直播相呼应,“砥砺前行——2020年各界名家抗疫寄语手稿展”昨天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开幕,展出了96件各界名家应邀写赠上海图书馆的抗疫寄语手稿以及30件来自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记者和集体捐赠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抗疫实物。昨晚直播中,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馆员刘明辉带领读者云逛展,正在全力建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也在直播中亮相,让读者提前感受这个集激励、学习、交流和创新于一体的融合空间的建设场景。

三位嘉宾谈阅读

读书的快乐,不仅源于阅读本身,还来源于跟思想的交流碰撞。此次直播,特别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三位嘉宾,以“大阅读时代,如何寻找阅读之美?”为主题进行现场对话。

对何建明来说,阅读可以说是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认为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除了父母以外,书本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名写作者的创作根源更是来源于阅读,书和人结合起来,就能成为经典。所以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要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文学是点亮我们心灵的灯火,阅读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思考,从书中获得对自己更有利的知识和有力的启示,那就是把书读活了。

樊锦诗自幼喜爱阅读,工作之后更离不开阅读,如果没有阅读,就会感到空虚,她认为我们要念经典、读好书,从中西方的经典中汲取智慧。

陈超阅读范围很广,他说如果没有阅读,我们就会失去思想。在大阅读时代,陈超认为阅读是极其个性化的,读什么、怎么读、在哪读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每一个人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

直播中,樊锦诗特地捐赠了她编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签名本,何建明捐赠的《见到太阳,真好》诗作手稿也正在上图第一展厅展出,陈超代表上图向两位颁发了捐赠证书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报记者 徐翌晟

延伸阅读

在昨天的直播中,复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六小龄童等奉上了自己的推荐书单。

万里之外的英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意大利米兰市中心图书馆馆长通过VCR前来荐书,真正呈现了阅读无国界的概念。

马上评

宝库寻宝

□朱光

城市为何需要图书馆?她其实是另一种治愈,疗愈心灵、医治人心。前些日子,我们被方舱医院里一位读书人的照片打动。这位湖北孝感的留美博士后,倚在床头阅读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一跃成为畅销书。就连该书作者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推特上转发了这条新闻。博士后的专业是“高分辨冷冻电镜”——这是个光看名字,一般人都搞不懂的专业,这本“课外书”估计是他的消遣阅读,也是对其自然科学专业的人文补充。

人文,是所有科学的底色。当我们以人文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就有了暖意和温柔,继而重燃希望和力量。图书馆,因而成为交融知识、思想与情感的宝库。在这里,蕴藏着来自各个历史时期和五湖四海的智慧。当我们的跨文化对谈,都基于人文共鸣之际,那么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就会愈发深切。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答案,都可以去图书馆里找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