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培训招聘云服务 升级版“聋信卡”套餐 已有万人申请 大白手语翻译暖心伴行
第15版:阳光天地 2020-05-18
16名聋人境外抵沪 14天隔离期间如何度过的?

大白手语翻译暖心伴行

手语翻译志愿者化身“大白”

志愿者远程服务聋人

5月2日20时26分,16位聋人从境外返回祖国,抵达上海浦东机场,被统一安排在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健康观察。虽然正值“五一”假期,一支特殊的保障团队却紧急成立起来,在14天的隔离期里为聋人们全程暖心伴行。这支团队,就是上海的手语翻译志愿者们。

结束隔离观察后,昨晚,16名聋人都已经安全抵达各自的家乡。昨天恰好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临别前,驻扎在隔离点的手语翻译为他们一一送上手语祝福。聋人们打着手语表示:“我们很感谢这些天手语翻译和工作人员的贴心照顾,疫情过去后,我们还会再来上海尝尝这里的美食,看看这里的美景……”

沟通不方便?

“大白”们贴心服务

5月1日晚上,正在家里休息的手语翻译们突然接到了上海市残联和杨浦区残联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明晚会有16个聋人从境外飞到浦东机场,需要招募手语翻译志愿者去接机和驻点!”

虽然毫无思想准备,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需要穿上防护服,走进机场和隔离点的工作区。但是,疫情就是命令,上海的手语翻译志愿者们迎难而上,有的放下年幼的孩子,有的调整假期安排,迅速集结。5月2日20时26分,当来自境外的航班降落在浦东机场的跑道上时,上海东方卫视午间新闻手语主持人张丽君和“伴你无碍”视频远程手语翻译服务项目的三名志愿者早已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好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在机场工作点位准备就绪了。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他们切身体会到了之前只从新闻里听说的闷热感。“闷,太闷了!”张丽君说,仅仅是穿好防护服走到点位上,不过15分钟的工夫,护目镜就已经起雾了,但是,工作状态不能打折扣。

在接到这批特殊旅客,协助他们登记姓名、护照号等信息的过程中,手翻志愿者反复安抚大家的情绪,不让他们因为沟通不便而产生焦躁情绪。上海市残联推广的“伴你无碍”视频远程手语翻译服务也在现场派上了大用场,有了便携的平板电脑和后台实时服务的10余名手语翻译员,聋人们就可以在办理通关等手续中与工作人员实现无障碍沟通,大大提高了便利程度。出发前还有些担心交流不便的他们一下子就踏实了,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

无法读唇语?

手语更精准传达

聋人们乘坐大巴从机场来到隔离点,时间已是5月3日凌晨1时。有着30年手语翻译经验的志愿者郭奕敏看见大巴来了,一个箭步走上车,引导大家依次下车。

16名聋人来自辽宁、河南、福建、湖南、贵州、湖北等地,因为地域和年龄差异,大家打的手语都夹杂“方言”。虽然郭奕敏会打相当于普通话的通用手语,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此外,由于大家都戴着口罩,无法看到对方嘴型读懂唇语,所以,沟通也是一个逐渐磨合和熟悉的过程。郭奕敏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让自己的手语更简单易懂,便于聋人了解隔离期间的相关信息。等到大家全都安顿下来,郭奕敏看了下手机屏幕:“原来已经三点了。”

在之后的14天里,12名手语翻译志愿者轮流入驻隔离点,协助聋人们沟通。隔离点医疗组、手语翻译志愿者和聋人还建立了一个专用微信群。入驻隔离点的第二天,医疗组便与手语志愿者一起录制了一条手语视频,将隔离期间的温馨提示、注意事项、体温检测等各项事宜发布在微信群里,便于大家随时观看了解。其中有一位聋人由于在境外遗失手机,无法通过微信联系,医务人员和手语志愿者还上门关心其生活起居、健康状况等,并教会其如何使用体温表。

一天,一位聋人不慎摔碎了水银体温计,手语翻译志愿者得知后,赶紧打开视频,按照医疗组的提示,关照她“千万小心,不能误食水银!医疗组马上会派人到你的房间处理!”

在隔离点除了有手语翻译志愿者驻点,还有一批在后台提供远程视频翻译的手语团队。“不会看体温计怎么办?”“不知道酒精棉签的用处?”……这些难题交给远程手语翻译,通过视频连线,很快都迎刃而解。

特殊时期,疫情防控从严从紧,贴心服务尽显温情。上海市政府对归国聋人的关怀,体现在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细节之中。无论是在机场还是隔离点,志愿者们都用贴心的服务让各地聋人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