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夏阳 77街(中国画) 二月兰 两进大卖场 母亲的华尔兹 “南国旧”,曾记否
第21版:夜光杯 2020-05-18

“南国旧”,曾记否

西 坡

近日,周云芳女士《淮国旧与我的百花搪瓷锅》一文在新民晚报上刊出,引发众多共鸣热议。我感到有点意外:“淮国旧”的话题,早已老生常谈了,记得马尚龙先生就写过很长一篇回忆文章,颇有将之“赶尽杀绝”的味道。读者竟然还乐此不疲,证明“怀旧”的力量依然十分厉害。

事实上,上个世纪中期,上海还有过一家与“淮国旧”及南京东路(近福建中路)的“协群调剂商店”三足鼎立的旧货商店——“南国旧”,其标准称谓,我记不得了,套用周女士的说法,似乎应该作“国营南京西路旧货商店”吧。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南国旧”至今少有人提起,此冷彼热,实在令人遗憾。须知当年的“南国旧”,可是上海滩最大的旧货商店哦!

和“淮国旧”一样,“南国旧”如今也不存在了。“淮国旧”所在的建筑物拆了,而“南国旧”所在的建筑物则被做了不伦不类的翻建,面目全非。它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上海电视台(南京西路大门)斜对面。

说来话长,“南国旧”所在的区域——东到成都北路,西到石门路,南到吴江路,北到凤阳路,从前都属于李鸿章家族、盛宣怀家族、邵友濂家族的产权。

李鸿章、盛宣怀,不必多啰嗦了;邵友濂,便是坊间哄传的“上海道台”(俗称“上海市长”),其实不确,应为“苏松太道道台”。

“南国旧”一带,旧时叫斜桥。石门路原先是一条河,叫东芦浦,斜桥因河而建,地块因桥而名。

斜桥的名称有些土气,但当年周边聚集着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三大家族,有“斜桥盛府”、“斜桥李府”、“斜桥邵府”之称。怪了,三大家族怎么会不约而同地“逐‘斜’而居”呢?原来,他们之间有着姻亲关系——邵友濂的大儿子娶了李鸿章的侄女,小儿子娶了盛宣怀的女儿。邵友濂有个孙子十分有名,叫邵洵美,邵洵美的外祖父叫盛宣怀,邵洵美娶的正是盛家大小姐盛佩玉。

另外,1879年美籍苏格兰人福布斯等建造的“乡下总会”(1945年改为美国斜桥总会),就建在如今上海电视台的地面上;房地产大亨周湘云的豪宅(后来做了岳阳医院门诊部),也在“南国旧”的对面。

斜桥土吗?一点也不。

由于家道中落了不少,邵家把很多地皮抵押给了别人,但还是在这里造了几套房子,邵洵美为之取名“同和里”。那么,“南国旧”是在“同和里”的地皮上建造的,还是在“同和里”边上建造的?我不确定,至少好几年前,标榜为“同和里”的那条弄堂还在。

“南国旧”的房子,高堂广厦,气势不凡,有几十米宽、三层楼高,每层楼即使分隔成两层,也绰绰有余,其结构坚实牢固,从外表和内部看,它不像是民居,倒更接近于行政办公场所。

那么,这幢大楼房子是谁造的呢?原来的产权属于谁?什么人住在里头?可惜我无从知晓。

邵洵美只说过自己住在“同和里”,那他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到过“南国旧”大楼?我推测,在邵洵美搬离“同和里”时,也许它还没造起来,或者它与邵家没有什么关系吧。

很多年前,我与邵家的后人、著名集邮家邵林先生一起到已改为“上海集邮公司”的原“南国旧”开会,我跟他说:“我从小就到这幢房子里白相了。”他沉默了一下,说:“哦,这幢房子,是我家的。”

“我家的”,那就是邵家的啰。

查上海福利营业股份有限公司从1937年开始绘制的地图可知,“南国旧”原址上标着“商务书馆”字样。它与商务印书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查到的资料显示,商务印书馆在1932年“一·二八”战火中被炸毁,曾经租借了这幢大楼用作制版印刷厂。

后来我又找到一张旧照片,经过比对,基本可以断定,照片里的建筑物就是“南国旧”曾经入驻的物业,不过那时这里是一家车行(威利汽车行,专门陈列汽车样品)。它与西侧由西班牙设计师莱丰设计的一幢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的建筑原飞星汽车公司(后为黄河皮鞋厂),形成了“4S店”的集聚效应。

因此,它的原主人到底是谁,似乎还不能确定。

“南国旧”比“淮国旧”大,大就大在有二楼。它的底楼,左边柜台卖收音机、面盆等杂货,中间柜台卖钟表珠宝照相机(我曾去修过一只“三五牌”台钟,故记忆犹新),右边不设柜台,卖的是旧衣服、被面子等;后部卖点小件家具。二楼空空荡荡,是卖裘皮大衣和毛料衣服的所在。我有个同学住在“同和里”,其父在“南国旧”上班,我们因此能够在二楼尽情玩“官兵捉强盗”,穿梭于皮毛之间,有时不免被吓到——冷不防有根狐狸尾巴或一只水貂头撞到额骨头上。

“南国旧”变身为集邮公司的当中,还做过上海友谊商店古玩分部。那个时候,“南国旧”前面偌大的空地上经常停着满载外国游客的“日野”大巴,其情形与往东几百米处的上海杂技场有得一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