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老人生前立遗嘱未成,儿媳离婚分走遗产500万 没有做成医生 也有妙手仁心 看不到的机器 看得见的未来
第6版:上海科技奖励大会 2020-05-19

没有做成医生 也有妙手仁心

——记“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陈亚珠

陈亚珠院士

她不是医生,却为肾结石、子宫肌瘤、乳腺肿瘤等疾病患者带来了体外无痛祛病的福音;她不是工程师,却相继研制成功“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前列腺增生热疗仪”“磁波刀”“超波刀”等大型无创医疗设备,填补了国内高端医疗仪器研发的一项又一项空白,打破了我国在同领域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她就是在医工交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研发的先驱者和领军人。今天上午2019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陈亚珠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医工交叉 奋起“一跃”

“我父亲35岁就因病过世了,没有得到任何医治。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要做一名医生!”如今已经84岁高龄的陈亚珠院士,回忆起儿时的初心,依然眼圈泛红。1957年,求学路上阴差阳错,她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并留校从事高电压技术、雷电保护等相关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肾结石病是我国常见、高发的疾病,当时主要靠开刀手术进行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医疗成本高,唯一可以不开刀解决问题的,就是使用国外刚刚研制成功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但在1985年,120万美元的仪器价格对国家和社会都是巨大的负担。“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碎石机,把患者从剧痛中拯救出来”,这个心愿点亮了陈亚珠儿时的梦想——“我没有做成医生,但也可以为病人做点什么”。

怀着“人生能有几回搏”和“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陈亚珠和她的老师奋起“一跃”,进入了医工交叉的全新领域,踏上了自主研制国产碎石机的征程。体外碎石技术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影像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设备制造难度高、国际垄断、国内零基础。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项目绝不是仅靠两个高电压技术专家可以胜任的,要想搞出设备是“天方夜谭”。而且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科研经费有限,这样的跨学科自选课题连对口申请经费的部门都找不到。

自主研发 国际领先

幸运的是,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陈亚珠和老师争取到了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40万元的低息贷款。自己贷款搞科研,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疯狂”行为。

在一无现成可用的技术,二无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陈亚珠和老师带领团队完成了从高电压技术到医疗健康领域的“惊险一跃”。他们用20个月的夜以继日,经过数以千计的技术攻关,数以万计的工程试验及动物实验,在1985年底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售价仅为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1990年,碎石机发明人、德国著名教授赫斯勒来我国学术交流,盛赞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碎石机是国际最先进的。

30多年来,上海交大碎石机市场销售数亿元、治愈患者数百万,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前几年,陈亚珠的儿子患上肾结石,结果也是用母亲研发的碎石机治愈的。他对妈妈说:“原来只是看着您投入科研的辛苦和专注,现在终于体会到您为社会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创新之路 永无止境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陈亚珠的人生信条。上世纪90年代末,关于恶性肿瘤的报道和数据触目惊心,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已年近花甲的她,又一次马不停蹄地上路了——将超声治疗瞄准肿瘤。她和团队发现:基于物理技术的肿瘤治疗装备研发高潮即将到来,针对中国高端医疗市场的又一场抢滩登陆正在逼近。

“肿瘤治疗装备必须有民族品牌!”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新一代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技术”,近年来带领团队研发出以“两把刀”为代表的新一代超声治疗系列产品,解决了超声治疗中的精准定位、无损测温、实时疗效评价、手术可视化、电磁兼容等国际难题。目前,产品已在上海多家知名三甲医院临床试用,首先用于子宫肌瘤、转移骨肿瘤疼痛缓解,即将开展子宫腺肌症、乳腺肿瘤的无创治疗。她用又一个20年,为中国自主发展高端医疗装备开辟了新路。

如今,耄耋之年的陈亚珠院士,对科研工作中的大事小情,依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对她来说,科学研究早已不仅仅是工作,而是毕生的信仰。无论是研发项目、发表文章,还是研讨会发言,陈亚珠都要求自己和学生以学术指标的最严格标准要求自身。陈亚珠求真务实、不畏万难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如火种般照亮了身边每一位学子的求学为人之路。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