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抓紧时间 会签议案 北京暖意融融 创新信心满满 让国内用户免费使用中国知网 “硬扛风险”变“以柔克刚”
第7版:全国两会/话题 2020-05-22

“硬扛风险”变“以柔克刚”

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建议:增强城市韧性,应对重大事件

■ 应对危机,城市不应被动“扛风险”,而是要以柔克刚,及时应变、化解。

■ 不仅需要先补足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的短板,还应通盘考虑未来如何就危机和风险进行物资储备、调度和管理。

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之一。如何从危机中学习,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应对未知传染病、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风险?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建议,应增强“城市韧性”,加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与修复能力。

提前预警

及时抵御化解危害

“韧性是现代城市管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曹可凡认为,在重大突发事件或灾难来临前作出预警,并及时抵御、吸收、快速适应危害,保持城市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是一座韧性城市应当具备的能力。

“敏锐洞察、充分准备、迅速响应、吸收调整、修复重建……换言之,韧性城市应有张有弛地快速分散风险,自动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曹可凡指出,目前我国对“韧性城市”的发展定位更多集中在如何让城市更好应对自然灾害,而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规划补强。

“面对重大灾难,人和城市都有极度脆弱的一面。这份脆弱同时提醒我们,城市规划与治理应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韧性思维。”曹可凡认为,应对危机,城市不应被动“扛风险”,而是要以柔克刚,及时应变、化解。

补足短板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结合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如何提升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韧性”?曹可凡建议,不仅需要先补足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的短板,还应通盘考虑未来如何就危机和风险进行物资储备、调度和管理。

首先,健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学科不受重视、疾控人员待遇不高等问题,导致人才逐年流失、配备不足。“即使是张文宏医生,早年也曾有过改行的念头。”曹可凡说,应加大投入,并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上作出新的考量。此外,在体系建设上,应进一步明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与职能,与各地CDC形成良性、垂直的管理系统。

其次,完善战略物资的布局储备。“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病毒检测试剂盒……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球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应急医疗场所不足、医疗物资紧缺等问题。”曹可凡认为,应提前针对应急救助场所、应急战备物资进行储备、运输、分配方面的规划,以便在灾害发生后灵活应对。“这一方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物资储备、院感管控方面做了全面的准备,或许能为其他省区市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注重演习

下次应对将更从容

一座城市的韧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灵活决策,也与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以前,我们很少听到为应对传染病而进行的专项演习。这次抗击疫情,中国积累了许多防控经验,未来是否可以梳理出一些标准化的防控模式,每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家演练一下?”

曹可凡设想,参与者可以是临床医护人员,比如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培训,学习呼吸机、ECMO的操作等;也可以是普通市民,比如社区基层如何采取隔离措施,公众是否养成新的卫生习惯等。

“中国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疫情,不像国外很多国家那样荒腔走板,得益于2003年SARS以后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好的防控体系。我们能否使它更加完善?”曹可凡说,人类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不知道攻击人类的下一个病毒会是什么,但至少做好防范,未来对于传染病的控制就可以期待。如果再有疫情来临,我们将能更加从容地应对。”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