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新柴 当国粹遇上科技 用指尖感受速度与激情
第14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0-06-01

用指尖感受速度与激情

申城竞速汽车模型发烧友的故事

车手比赛前检查车辆

1/10电动房车车架

曾经在内地掀起热潮的香港电影《最佳拍档》中,有这样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两位男主角在濒临绝境时,通过操控几辆特别的汽车模型,击退了装备精良的反派,那也成为不少人“入坑”模型的开始。

30多年过去,竞速汽车模型依然有着独特的吸引力。随着疫情趋稳,对于上海SYE模型俱乐部的会员而言,到军体模型竞技场一展身手,又成为每个周末的“必修课”。

攒了三年零花钱

走进维修间,拆下模型车壳,调整齿轮,更换轮胎,再为马达降温……对于陈隆而言,这套流程可谓烂熟于胸。然而谈及第一次接触模型赛车时的情景,他只回答了一个字——苦:“为了买一辆四驱车,我足足积攒了3年零花钱。”

1996年,日本动画《四驱小子》风靡大江南北,当时还是学生的陈隆,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感受到模型竞速的魅力。“原本我是去少年宫练习航模的,训练结束后,我在门口看到几个同龄孩子在玩四驱车,就被吸引了。”陈隆回忆,那条赛道很简单,但轮胎与赛道表面摩擦出的声音和风驰电掣的观感,却让他难以忘怀。过了不久,他就决定尝试竞速汽车模型。

那时候普通的四驱车就不便宜,要参加竞速还必须更新零件,整个算下来,花费得好几百。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是笔不小的费用。为了实现梦想,陈隆只能从牙缝里省钱。“学校门口以前有一些零食店和烧烤摊,放学后都会有很多人光顾。不过为了攒钱买(四驱)车,每次放学路过那里,我只是转过头看一眼,咽下口水,然后快速离开。”在与“馋虫”和“欲望”斗争3年后,陈隆终于在模型店买下自己的第一辆四驱车和第一套零件,从此正式踏入竞速汽车模型玩家行列。

外国大个当掩护

当其他选手操控着遥控器,想尽办法提高速度时,闵杰总会戴着一副墨镜,坐在二层的控制室里,默默关注着赛场内发生的一切。作为俱乐部里最资深的选手之一,现在的闵杰已经当上了驻场教练。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刚刚来到竞技场时的闵杰,曾遭遇过被对手“轰”出选手区域的尴尬。

2012年,闵杰第一次来到模型竞技场试车,因为初来乍到技术生疏,他操控的模型车经常打滑翻车,有时还会阻挡他人的前进线路,这让身旁正在备战正式比赛的一些选手忍无可忍。“大概有7、8个人,一起要求我离开选手区域,因为我水平太差,影响他们练习了。”随后的日子里,他只能在参赛选手训练的间隙上赛道,还因此多次遭到嘲笑。不过很快,闵杰就迎来了转机。

“几个月后来了个俄罗斯朋友,体格和拳击手一样。尽管操控水平着实一般,但却没人敢赶他出去,估计是因为打不过吧。”看到这个情况,闵杰灵机一动,寻思着跟外国朋友搞好关系,以重回选手区练习。“第一次跟他说话的时候挺怕的,毕竟那个身板太吓人,我又不会俄语。”闵杰回忆道:“还好这朋友挺开朗的,英语也不错,我们又都做过DJ,还喜欢模型车,有共同话题,很快就聊开了。”多次愉快地交流后,两人成了好友,闵杰也“顺势”跟着好友走进选手区。“刚刚回去的时候,当初那几个轰走我的朋友眼神不太友善,但有大个子当掩护,我也不慌,只管和他练技术,大家一起冲出赛道,一起翻车,一起抵抗对手的‘眼神攻击’,现在想来真的很有意思。”

在闵杰眼中,8年前那段有些特别的经历带给自己的,不只有重回选手区的欣喜,更有珍惜和坚持。“比赛场上总会有胜负,练习也不会每次都顺利,最重要的还是记得入圈时的初心,要一直把追梦的动力延续下去。这应该是模型带给我和车场里的朋友们最大的财富。”

本报记者陆玮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