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他摸透了两个“情报黑洞” 难忘怀!多瑙河畔“军事圣地”
第20版:军界瞭望 2020-06-01

难忘怀!多瑙河畔“军事圣地”

昔日南斯拉夫人民军使用和缴获的坦克摆满城堡前的空地

这门斯柯达重炮曾给贝尔格 莱德带来灾难

缴获的美军车辆

击落过美国隐形机的地空导弹发射架

◆王笑梦

过去的一个多月,来自中国的医疗专家组和医疗援助物资让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塞尔维亚感到温暖,首都贝尔格莱德换上美丽的“中国红”灯光,当地电视台评论中国援助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塞中“钢铁友谊万岁”。本文作者作为军迷,曾踏访过这个有“巴尔干硬核桃”之誉的国度,进入中国游客常来常往却常常遗漏的贝尔格莱德军事博物馆,领悟这座不屈之城的“刚烈”。

“白城”之源

贝尔格莱德现在是塞尔维亚首都,可对中国人来说,记忆里的贝尔格莱德仍是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首都,是北约空袭下不倒的英雄城……正是带着这么多的历史思绪,我来到贝尔格莱德,追寻该城背后的故事。贝尔格莱德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是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北接伏伊伏丁那平原,南邻舒马迪亚丘陵,是欧洲和近东的联络点,如此重要的地方,难怪千年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战争,也有留下丰富的军事遗产。面对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处的卡莱梅格丹城堡,既是现代贝尔格莱德之源,也是城市名称来由,这座城堡以白色为主色,因此斯拉夫语里称为“白城”,发音正是“贝尔格莱德”,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军事博物馆就位于城堡里。

城堡坐落在海拔125.5米的小山丘上,几个世纪以来,贝尔格莱德基本是围绕这座城堡发展起来。从那扇17世纪的城堡大门走进,再顺着外城墙向上爬,就能看到靠近河边的博物馆。由于博物馆放在外城墙上,很多中国游客甚至导游对此一无所知,结果“完美地”错过。

博物馆是座三层楼的古堡,馆外停放着北约三色迷彩的美军吉普车,这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几个美国兵误入南军控制区,成了人家的战利品。博物馆第一层主要介绍贝尔格莱德和卡莱梅格丹城堡的历史,历史上第一次在这里出现城市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来罗马人在此修建辛吉度努姆城堡,成为罗马帝国“边境要塞”一部分,挡住所谓东方“蛮族”的进攻。公元378年至441年,罗马人的要塞在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轮番进攻下瓦解,让人胆寒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之墓就在辛吉度努姆城堡下面。

原来,公元91年,北匈奴被东汉打败,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这个汉军的手下败将居然把欧洲人打得失魂落魄。公元445-452年,匈奴首领阿提拉横扫大半个欧洲,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他死后,手下将其躯体放入由铁银金制成的棺椁中,并将河流截断,在干涸的河床上为其修建陵墓,等安葬完毕后再放水淹死所有劳工,而其陵墓的位置就在城堡俯瞰的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

博物馆二层是近代馆,多为两次世界大战用过的武器、军旗、勋章、军服等,军迷如果慢慢看,慢慢考证,可在此蹲上一天。这里还有一个房间专门讲述铁托及其游击队抗击德寇的故事,披着军大衣的铁托像矗立在大厅中央,每个经过的游客都不自觉地放轻脚步,似乎担心惊扰了铁托的思考。这里一大块展区是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军风采的,这是一支由东西方武器武装起来的精锐之师,也体现了南斯拉夫在冷战中的特殊地位。而最后的半间展室则陈列了南斯拉夫解体后的残酷内战,以及抗击北约轰炸时的一些武器,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的苦难。

走出博物馆,在城墙上行走,除了一排排火炮,在城墙与内城之间的空地上,陈列着大量坦克装甲车辆和重炮,这也是博物馆的精华。这里有二战德军使用的I号、II号、IV号坦克和III号突击炮,还有南人民军用过的苏制T-34/85中型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此外,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坦克装甲车辆,比如一战时法国研制的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这是现代旋转炮塔的鼻祖,还有意大利的卡罗·阿玛托M13/40中型坦克、CV33超轻型坦克、捷克斯洛伐克35t轻型坦克等。而这里唯一属于现代武器装备的是苏制S-125中程地空导弹发射架,架上四枚待发导弹直刺天空,在北约空袭期间,南军就是用该导弹击落了美军F-117隐形机,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在实战中击落隐形机的战例!

百年老艇

而在城堡附近的多瑙河渡口上,停泊着有百年历史的内河炮艇“萨瓦”号,正是它打响了一战头炮。该艇原名“博德罗”号,是奥匈帝国多瑙河分舰队的主力。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一战导火线。7月29日凌晨1时,奥匈帝国三艘炮艇南下抵近贝尔格莱德,“博德罗”号率先向贝尔格莱德城墙发射第一发炮弹,拉开一战序幕。此后,该艇一直在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河口与塞军作战,当奥匈帝国战败后,它试图撤回布达佩斯,却在航经一处沙洲时搁浅,为塞尔维亚人俘获,成为日后南斯拉夫王国第1内河师的“萨瓦”号。

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萨瓦”号和姊妹艇“瓦达尔”号在多瑙河抵抗多日,在撤退时无法通过跨河桥梁,水兵忍痛于4月11日将“萨瓦”号凿沉,后来炮艇被德国扶持的克罗地亚伪军打捞起来,继续以“萨瓦”号的名义服役,直到1944年9月8日晚被南斯拉夫游击队飞机击沉。

二战后,“萨瓦”号重新打捞出水,1952-1962年在南海军服役,退役后分配给一家国有公司当宿舍船,继续在多瑙河活跃了半个世纪。2005年,塞尔维亚政府将这艘具有历史意义的炮艇变成纪念艇,2019年经过再度修缮,变成军事博物馆的水上分部,是极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虽然离开贝尔格莱德有些时光了,但那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却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会讲中文的出租车司机、热情的药店女营业员、腰杆笔挺的博物馆讲解员、卖塞尔维亚民族帽子的小贩,还有在纪念炮艇上认真记录史实的孩子们……在与他们交谈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对来自遥远中国朋友的友好和热情。当然,在旅途中也结识了不少旅居贝尔格莱德的华人,他们在异乡打拼,早已将这座城市作为第二故乡。就像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旧址纪念碑后那行小字写着的那样——“钢铁友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